我们国内的汽车工业刚起步的时候,只有日系车企愿意出售技术,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以及时间节点上刚好契合。中国在1978年底的时候,是跑到欧洲去寻求汽车工业的合作伙伴的。当时汽车工业发达的是欧美和日本,没有选日本,是因为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才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
由于欧洲的企业看不起中国市场,就没有车企愿意和中国合作,最后只有德国大众是给了点机会的。
在上海大众时期,中国汽车工业是非常薄弱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零部件制造的技术问题,外国车企哪怕不出售技术,照样也是大把地赚钱。当时的合资车企都是通过进口零部件,再组装成车,相当于我们只是当了个“装配工”的这么一个角色。
到1987年的时候,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仍然只有2.7%,一辆车上大概就只有轮胎、车标、收音机、喇叭、天线是国产的,其他通通进口。
日本车企进入中国的时间晚了,为了开拓市场,展现自己的诚意,就把自己的部分技术给带到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日本车企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占领中国汽车市场,把中国作为战略扩张的重点国家。
1997年中国航天汽车与三菱合资带来的4G6系列技术和生产线,一用就是几十年。大众那边刚开始提供的都是零部件装配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受到日系车企的这么一个冲击,没办法了,要跟上了,大众才在1999年引进了PQ34平台和帕萨特B5轿车。
丰田给天津一汽搞的一台夏利,当年日本人把夏利的全套图纸以及发动机都给了天津一汽,但是我们造出来的夏利,故障率、油耗等就是要差很多。是因为国产机床跟不上汽车制造业的要求,细节控制不严,会导致故障率偏高。所以关键工序的零部件,也只有采用进口设备。
日本人那边把这些方法的确都是告诉我们了,但是当时国内没有技术生产合格的零部件。日本想要抢占中国市场,想要靠出售技术来应对欧美车企,互相竞争的这么个战略。
谢谢大家观看。
上一篇:西安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下一篇:48V轻混电池在保定批量下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