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宣传广告选用“眯眯眼”模特妆容,梅赛德斯-奔驰又成为了众矢之的。
目前,很多关于奔驰广告事件报道,都采用“顶风作案”的标题。
与此同时,奔驰微博和微信上已经删去了相关视频,但没有出现道歉或相关声明。
0/50
0/50
删视频不表态,被指顶风作案冤不冤?
事实上,在奔驰经销商看来,选择眯眯眼模特并不是此次事件的关键矛盾。
有奔驰经销商坦言,首先,当下引发讨论的“眯眯眼”事件存在两种声音,眯眯眼属于多元化审美,刻意的“斜眉吊眼”才属于辱华行为,盲目扣帽子对奔驰不公平;其次,无论从哪种角度分析,作为合资企业的北京奔驰都不可能明知故犯挑衅中国公众认知底线。
“顶风作案是不懂企业管理的说法,就是博眼球。”
不仅奔驰经销商,目前的网上评论也没有一边倒的吐槽奔驰,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需求选择模特。
那么,为何奔驰事件会愈演愈烈,被人视为顶风作案呢?
根本问题在于,在后续处理中,奔驰继续犯了以往屡次重蹈的“傲慢态度”覆辙,至今官方没有任何公开表态。
试想,按照正常逻辑分析,当奔驰官网删除相关视频,是因为奔驰官方知道错了,面对舆情压力心虚自己偷偷删了;而不发道歉声明,则是傲慢自大,无视中国公众情绪。这样的企业顶风作案很正常啊,根本没把中国市场当回事嘛。
从这种角度看,奔驰陷入舆论被动,真的不冤。
0/50
奔驰病根错在哪儿?谁是第一“负责人”?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奔驰广告设计没问题,核心问题是没有公开道歉或表态,那么从企业内部事务处理流程,这种表态会很困难,因为很难解释清楚。
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其实属于抹稀泥,在企业管理中,每一项事务都有相关的负责人,只会有难以处理的矛盾,不存在解释不清的责任。
0/50
以奔驰广告事件为例,作为一家全球顶级豪华汽车企业,梅赛德斯-奔驰自身就是以女性为命名起源,进入中国后也强调为女性服务,在东方女性审美上既要多元化又要规避风险,本就是基本的专业能力。
退一步说,即使广告设计选择模特没有任何问题,但当广告进入投放时期,出现如此敏感的相关舆情,负责审核的部门或相关担当应第一时间提示相关风险,并做出建议和防范策略。
就算最糟糕的现象发生,奔驰依然有回转余地,当广告导致舆情后,应该立即明确表态,以缓和公众情绪。
因此对于奔驰而言,最应该思考的是谁应为此事件“负责”。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负责”,并不是企业内部的追责和问责流程,而是谁应该负责改变奔驰在公众眼中的企业形象。
这里先和一些经常痛陈企业积弊的少壮派聊聊,为何说追责没有意义。
0/50
首先,大家都知道现在看广告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此次事件的主打车型CLS更是小众产品,在市场部不被特别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事发时又恰逢进入圣诞假期,很多事情自然难免。
其次,按照奔驰营销体系的管理层分级,由下至上分别是奔驰市场部总监余心哲,再往上是销售与营销执行副总裁吴辰,最高级别领导是销售与市场首席运营官段建军。
就这个广告的级别和重要性,估计连余心哲都不会关注,更别说吴辰和段建军了。
所以说,出了事不要想着追责和推责,关键点是以后如何规避类似错误,这才是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0/50
而从现有的奔驰整体本土化管理层架构来看,改善企业形象的高管是段建军必须要承担的责任。首先,在外人看来,奔驰广告出问题,是营销部门最高领导绕不开、推不得的责任;其次,和全球通用的三叉星徽品牌形象相比,树立良好的奔驰中国企业形象,本就是中方营销一把手必须要干好的工作。
最后着重强调一下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区别,品牌形象偏产品和技术,奔驰品牌是过去100多年在全球树立的,中国市场属于借着全球大势营销,在德国总部眼中,奔驰品牌在中国做好是正常的,做不好就是中国管理层、特别是中方高管的责任。企业形象更侧重责任和态度层面,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对待消费者和公共事务,外企之所以要选择本土人才加强本土化建设,就是想建立符合当地价值观企业形象,进而赋能品牌。
拿奔驰广告门事件来说,杨铭等德方管理层可能不一定明白错在哪里,但中方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即使短期不能彻底改变,至少可以采用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救急:马上公开道歉表明态度,不是要和舆论唱反调,更不是辱华,先让经销商和一线销售们有基本的信心。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0/5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