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北京现代在华最后的体面,就藏在这份奇葩的销量快报里。
吊诡的是,从铺满喜庆色彩的文字表述中,我们看不到北京现代12月以及2021年的整体销量数据。
而且也找不到各车系具体销量情况。至于,时下必须关注的新能源车表现,更是没有只言片语。
主机厂的月销、年销快报见多了,北京现代这样的还真是头一遭见。
四大金刚
排名榜首的是伊兰特。
现代既发布了12月月销数据,也大致公布了年销数据。作为目前唯一的荣耀,北京现代选择了最正常的播报方式。
第七代伊兰特于2020年10月25日上市,并在2020年12月创下19433辆的新高。
进入2021年之后,第七代伊兰特月销量回落到1万辆左右,直到12月份上升至17009辆,促成全年销量达130000辆,算是保住了月销破万的成绩。
尽管如此,伊兰特在轿车市场排名依然进不了前20,但这已经是现代最走量的车型了,没有之一。
紧随其后的是第五代途胜L。
北京现代在公布其12月份6390辆销量的同时,话锋急转发布了一个4季度月均增幅114%的漂亮数据,这也是途胜L整个2021年唯一的亮点。
事实上,该车去年全年销售29484辆,月均2457辆,同比下跌5.8%。
来到第三顺位是全新ix35。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新ix35上演着宝刀不老的传奇,12月销量7947辆,全年销量达到82924辆。
作为一款上市时间超过12年的SUV,ix35还能有如此表现,实属难得。
最后是热度很高的——库斯途。
广州车展迎来一片叫好声之后,库斯途随即落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在这份榜单中,北京现代另辟蹊径,用上市3个月累计销量7967辆来强化其市场表现。
蹊跷的是,在2021年10月、11月MPV销量排行榜中,我并没有查证到库斯途的销量及排名。
而12月的品牌销量排行榜截至发稿期也没有发布,因此不知道库斯途跻身月销榜前10从何说起?
履霜冰至
想想也是,2016年曾经年销量达114万辆的北京现代沦落到如今靠“没有亮点就制造亮点”的自嘲来传递市场信心。
尽管有几分滑稽,可滑稽的背后就是悲凉。
赶在乘联会大数据之前做一个预判,基于北京现代2021年1-11月累计销量为32万辆,预判其年度销量大致为36万辆左右。
不仅与年初定下的全年56万辆的目标相差甚远,同比2020年38.5万辆的总销量,仍然继续上演“跌中跌”的故事。
履霜坚冰至。
北京现代从合资第一阵营降格到合资末流也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抛开一切场外因素不谈,回归到产品本身。
韩系的没落主因大概可以归结为——既错失了SUV市场最好的红利期,又无以复加的依赖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轿车产品。
一句话总结就是——SUV没赶上,轿车没更新好,韩系两头不靠。
实际上,北京现代的2021年不可谓不努力。
不仅先后推出6款新车的同时,还围绕智+互联、智+自由、智+环保三大板块的技术升级战略也得以快速落地。
在新能源领域,基于E-GMP纯电平台打造的现代IONIQ5,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北京现代也积极做好引入国内市场的准备。
但是,收效甚微,回天乏术——这份奇葩的榜单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两个元年
究竟是谁瓜分了韩系的市场份额?
如果是在2021年之前,我们必然谈到德系、日系,特别是日系车对韩系的市场冲击。
可在2021年,还真跟德日两系没什么关系。
市场份额最能说明问题,去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是43.8%,德系是21.1%,日系是20.9%,美系是10.0%,韩系是2.5%,法系是0.6%。
对比2020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是38.4%,德系是23.9%,日系是23.1%,美系是9.6%,韩系是3.5%,法系是0.3%。
这两年的数据一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上涨5.4个百分点,增幅最大,一口气吃掉了德日韩三个系别丢掉的市场份额。
之所以能成为各系别的最大的赢家,就是因为中国品牌在2021年真正实现了燃油车和新能源两条腿走路。
燃油车是一条存量搏杀的大腿。
中国品牌涌现了一大批精品级车型。吉利中国星、领克,长城坦克,一汽红旗.......
这些中国品牌的优势资产正直抵合资品牌腹地,从质量到售价全面对标,而作为合资末尾的韩系自然会被首当其冲。
新能源则是一条增量收割的大腿。
2021年于自主新能源车而言开启了两个“元年”。
一个是中国品牌混动技术爆发元年。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等主流中国品牌纷纷推出全新混动技术品牌。
一个是中国品牌征战欧美市场的元年。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蔚来、小鹏等新能源产品陆续登陆欧美市场。
原本实力孱弱的韩系在这两波声浪中被中国品牌压得喘不过气来,2021年的表现也在情理之中。
写在最后
有意思的是,跟中国市场的颓势相比,韩系在全世界范围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现代汽车2021年全球销量为389万辆。现代-起亚集团依然稳稳坐在全球第四大车企的位置上。
现代汽车这个体量大概是吉利、长城、比亚迪三家的销量之和,这是任何一个中国品牌暂时无法望其项背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果韩系真的有和法系车相同命运那一天,那么给予韩系最后一击的,一定是中国品牌。
——这一天应该不会太遥远。
下一篇:氢能源能引爆万亿产业链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