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几分真来几分假 《雪中悍刀行》糅杂了哪些朝代元素

2022-01-06 12:53:23 来源:腾讯网

本文作者黄强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雪中悍刀行》,是一部武侠架空剧,借用历史为壳,作者随意想象朝代,编造情节故事。这样就给编造历史找了借口,发挥了作者及其编导们的无穷想象,“只有我想到的,没有我不能的”。既然是架空剧,我们或许不能严格追究其时代的错误,史实的混淆,但是我们可以就剧情来说说历史,看看《雪中悍刀行》有几分真几分假

《雪中悍刀行》剧情处在使用木轮马车的时代,世袭罔替制度,边患战争不断,有北椋、北蛮等民族与异姓王的地盘。属于一个朝代更替,战争频繁的时期,大致可以推算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却又糅合了魏晋、隋唐、宋金、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故事与人物,王仙芝、赵黄巢、鱼幼薇等,有所指,有所影射。小说可以发挥想象,天马行空,但是落笔则不能无限发挥,涉及历史的小说与所处的时代有所关联,不能信马由缰,制造舛误。

【图1,《雪中悍刀行》剧照】

一、科举“探花”之名出现在隋唐

剧中有河东林家的林探花角色,所谓探花是科举时代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郎。科举是中国独特的选才、选官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影响巨大。但是必须是有科举制度,才有进士,以及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非科举时代没有探花一说。而中国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时期。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科举,历时近一千三百年,这期间共出现进士11万左右,而一甲三鼎甲共三人,每科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一人,三鼎甲约2100人,探花也只有约七百名。

【图2,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探花”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代诗人孟郊46岁时高中进士,他兴奋至极,写下《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据了解,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做过探花郎。

【图3,《雪中悍刀行》中林探花】

探花专属科举第三名,则始于南宋后期,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同时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的殿试探花。

【图4,科举考试蜡像(黄沐天摄)】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有科举,何来“探花”一说?剧中林探花专指科举第三名,那又必须是在南宋或者南宋之后,显然不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线装书应当出现在宋朝

剧中的西楚公主姜泥,在国破山河碎之后,成了北椋世子徐凤年的丫鬟,负责每月晾晒一次书,剧中是线装书。古人使用线装书,是大家的通识,其实线装书出现在宋朝,之前图书是竹简,以及纸张的卷轴、册页。

【图5,剧中西楚公主姜泥】

线装书是中国古代的纸本书装订法,纸张发明在汉代,有汉代蔡伦造纸说。纸质图书在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汉、唐代只有卷轴形式的书。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主要是手抄本。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时期。到了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书印刷得到发展。宋代开始出现多种图书装订方法,蝴蝶装、包背装,而线装书也产成于宋代。因此《雪中悍刀行》出现晒线装书的情节,最早也必须是宋代,与魏晋南北朝无关。

【图6,线装书】

三、剧中可以有裤褶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大袖衫,所谓褒衣博带。这一时期是南北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与南方的科技、文化、服饰交融、影响。我在《六朝人的衣柜》一书中专门论述裤褶服的产生及其影响。

【图7,黄强著《褒衣洒脱博带宽》(商务印书馆出版)】

裤褶服来源自北方,传入南方后,经过改良、推广,成为南朝的主要服饰,进而又传播到北方、北朝。这种裤褶服,自南北朝后,至唐代,并以此服作为朝见之服,也就是广袖、大口裤的形制,反过来又影响了北装。

【图8,北朝缚裤与裤褶砖刻画(黄沐天设色)】

裤褶服刚进入南方时,主要作为急装,战斗中的轻便服,用于夜行、紧身搏斗。后来变成男子的便服。此时男子的便服以裤褶服为代表。裤褶服的特点,不在于其褶(短上衣)而在于其裤;这种裤褶即史书中所说的“为袴者直幅为口”,又称大口袴。为行动便利起见,遂在膝部将袴管向上提,并以带子束缚结。河南邓县、湖北襄阳等南朝墓出土画像砖中的人物都着这样的裤褶。

【图9,东吴大墓出土图青瓷立侍俑裤褶服】

裤褶的形制,沈从文先生认为:“基本样式,必包括大、小袖子长可齐膝的衫或袄,膝部加缚的大小口裤。而于上身衫子内(或外)加罩裲裆。”以剧中徐凤年行走江湖的特点,是可以穿,也肯定穿裤褶服,因为行动便捷。

四、徐骁的蟒服蟒纹五爪之错

北椋王徐骁觐见皇帝与三品大臣银青光禄大夫刘体仁有礼仪之争,他换穿一件蟒服,声称我是王爷,我这蟒服是五爪蟒,不是四爪蟒。

【图10,剧中徐骁】

这里有二个错误。蟒服,明清时期文武官员的一种礼服,因绣有蟒纹而得名。明代称蟒衣,清代称蟒袍,笔者在拙著《中国服饰画史》中提出蟒服的概念,即将蟒衣、蟒袍合并为蟒服。

第一,蟒袍是明清时期才有的服饰,属于皇帝赐服,非特赐不可穿。魏晋时期哪里有蟒服?

第二,混淆了蟒纹与龙纹的区别。蟒服是一种仅次于龙袍的显贵之服,原因在于蟒纹近似龙纹。

【图11,明代戴展角幞头织金蟒袍王鏊写真像】

明代的蟒衣,最早是供皇帝近臣服用的,《明史·舆服志三》记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居之服。次则飞鱼,惟入侍用之。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明朝内阁赐蟒衣,始于弘治年间,《典故纪闻》记载:“内阁旧无赐蟒者,弘治十六年,特赐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大红蟒衣各一袭。赐蟒自此始。”大帅赐蟒,始以尚书王骥(王骥后为吏部尚书,大约在宣德、正统朝之后),后来,戚继光以平倭功绩而得赐蟒衣。

龙与蟒的区别,五爪是龙,四爪是蟒,用在亲王服饰上必须去一爪,称为蟒。换言之,龙纹与蟒纹相似,区别仅仅在于五爪与四爪,亲王蟒服只能是四爪,换到北椋王徐骁到大明王朝,蟒服上只能是四爪蟒服,不能穿五爪龙袍。

清代亲王,不是异姓王,亲王补服绣,注意不是蟒服,《清史稿·舆服志》记载:“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补服“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

僭用龙纹,穿龙袍,是死罪。京城皇族密切关注徐骁的动向,行刺世子徐凤年,目的就是挑起北椋的谋逆,僭用龙纹一项就够了。

五、北蛮女子南宫戴了明朝的网巾

一路保护世子徐凤年的北蛮侠女南宫戴了一顶网巾,这不是唐朝胡女的帷帽、冪 ,而是大明王朝的流行网巾。

【图12,剧中南宫戴网巾】

网巾,也称网子。明代成年男子的束发之物。通常以黑色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亦有用绢布制成者。万历年间转变为人发、马鬃编结。明代男子家居时可以只戴网巾,外出时则需在网巾上加戴帽子,否则便显得失礼。

【图13,明代网巾(黄沐天设色)】

网巾的流行,相传为明太祖洪武初年所倡。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说:“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于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

网巾的造型类似渔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称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内贯绳带,绳带收束,即可约发。在网巾的上部,亦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栓,名曰“一统江山”;大约在明代天启年间,又省去上口绳带,只束下口,名“懒收网”。明亡后,其制废。

六、宋金时期铁浮屠嫁接到魏晋时期

剧中北椋有35万铁骑,其中的精锐是剧中所说的铁浮屠。

【图14,《雪中悍刀行》中铠甲】

铁浮屠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装骑兵,出现于宋朝与金代时期。我对铁浮屠有过研究,出版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一书,论述中国军戎服饰史。

【图15,黄强著《黄沙百战穿金甲》(商务印书馆出版)】

“铁浮屠”指人与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兵部队,类似南北朝时期的具装铠。《宋史·刘錡传》中说:“方大战时,(金)兀术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

【图16,金代铁浮屠铠甲】

南宋时,金军的重装骑兵因为人穿重铠,马匹重甲,对于宋军造成的威胁很大,宋军也在步兵中推行重甲,其分量分轻重两种,轻者三十七斤一十两重,重者五十八斤一两。如此重的铠甲,对于金军的骑兵不算多重,由马来负重,更何况金军骑马配备两匹马轮流负载,但是对于靠两条腿行进的宋军步兵那就太沉了,还没到交战,体力就消耗差不多了,其机动性、战斗力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与金军重装骑兵交战焉有不败的道理?

【图17,金人骑兵与马具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披铠甲,马披具装铠的戎装,远不如后来西夏的铁鹞子、金代的拐子马、铁浮屠冲击力量大。西夏、辽国、金代屡屡侵犯中原,与宋朝交战数十年,依托的就是重装骑兵军队的战斗力。

说明:本文系企鹅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黄强服饰史”上榜腾讯新闻优秀知识官月度榜短内容类。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绣罗衣裳照暮春》《黄沙百战穿金甲》《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近二十部。

上一篇:穿衣打扮鞋子也不要乱搭,试试简约利落的乐福鞋,经典时髦不挑人

下一篇:关之琳越穿越年轻,牛仔衣里挂大金链子,配酒红色短发又美又飒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