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选择离开上海的本地年轻人,都在想什么?

2022-01-21 15:09:11 来源:腾讯网

上海,中国大陆城市的天花板。

每年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花能在自己家乡住大房子的价钱,来到上海,委身十几个平方米之间,起早贪黑工作,挤进地铁,塞入车龙,贪一杯梧桐区的咖啡。

在这些年轻人、或者说许多中国人眼里,上海本地人,某种意义上,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但有一部分上海人,却选择离开上海。

“离开上海,

证明自己没有想要享受出生地红利。”

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工作。身边的上海人几乎和我一样,都是这种成长路径。我们每个月拿着小一万块钱,住家里的房子,开家里的车,确实衣食无忧。

前两年,北上广奋斗味特别浓。来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和我们上海本地年轻人,甚至有一点敌对的意味。

这些年轻人把自己称作“沪漂”。沪漂们总对我们说:“你们生活得太容易了。”

当时我周围的上海朋友最大的困惑就是:

“我们在本地,住自己家里,不想那么拼搏真的有错吗?”

我曾经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五个人里,三个是本地人,两个是在上海读书,然后留在上海的。

毕业之后的第一年大家经常在一起玩,那时候《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好像刚播出不久。有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在朋友家吃火锅看剧,就看了一会,其中一个上海本地的朋友就说“有点过了”。

但另一个因为工作留在上海的女生看哭了,还说了句:“你们永远都不会懂这种辛苦的。”

也许,暗地里有一种想要去“懂这种痛苦”的冲动,所以我决定离开上海。

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在他们心里,像我这样,能在上海稳定、舒适的生活,这已经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最不理解的,当然是我的爸妈。

他们反复地说:“只要留在上海,一切都是方便的,你留在上海我们才能照顾好你,你留在上海才能过一个不让我们操心的人生。”

他们难以相信,我会放弃这样一个大部分中国人都趋之若鹜的生活。

我选择要去的地方是云南,我想在那里开个咖啡店,或者开个民宿,脱离大城市,让自己惬意点。

现在,我在云南定居下来了。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用了两年时间去适应。虽然,还是和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不一样,但至少,我可以告诉我那些敢于一直在奋斗的朋友:

“你看,我也不是个只会享受出生地红利的人啦。”

“恋爱里的平等,

离开了上海后才实现。”

我和女友在上海念大学,我是本地人,她来自中部二线城市。我们谈了差不多四年,感情一直都非常的稳定,打算毕业就结婚,双方的父母也都见过了。

当时和他爸妈见面时,他妈妈跟我说:“你俩以后就留在上海发展吧,挺好的,你还是本地人,方便些,你们还能互相照顾照顾。”

在老一辈眼里,“上海本地人”意味着稳定,是完美的结婚对象。

女朋友毕业之后,工作一直都挺不顺心。在上海的时候,我们一起住在我家的另一套房子,没什么生活压力。可是,她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女生,又刚好遇到了自己所在的行业,整体受挫。

她是从事在线教育行业的。去年,她一年之内换了三次工作,三次都是被“优化”掉了。其实我和她都清楚是行业的问题,但是她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整个人特别的消沉。跟着这种情绪,我们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

她总觉得自己拖累我了,有一次争吵,她说:“如果你找个上海本地的女孩,应该能过得更好。”

我们以前从未因为我们来自不同地方而争吵过,所以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挺意外的,我想,这是在她潜意识里的东西。

矛盾最激烈的一个月,我们为了“上海本地”的话题吵过三次。最后一次,她提了分手,她说觉得自己很糟糕,不想耽误我。然后搬离了上海。

我决定离开上海,追回她。她周二走,我周五提离职,只带了一箱衣服,想都没想就登上了飞机。

过去的二十几年,我没有一刻想过自己会离开上海。但真的离开以后,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离开的必要性。

我追回她了。我们在新的城市,租了房子,各自找到了工作。一起生活到了现在,马上就要结婚。

在这个二线城市里,我们的身份变得更平等了。我不再是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坐吃红利的国际都会本地人,她也不再需要担心自己成为我的累赘。

我们和这个二线城市里来自所有地方的年轻人一样,平等地奋斗和生活着。

我需要在这里思考怎么存钱买房、怎么省钱买菜,而这一切让我二十几年的人生,第一次有了不一样的触觉和生命力。

“奋斗成了在上海的政治正确,

我不喜欢。”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说“躺平”,但作为上海本地的年轻人,在上海躺平,却变得很微妙。

我身边有些曾经有稳定工作、住家里的朋友,确实接近某种躺平的状态。但和其他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总会受到鼓励不同,当我这些本地朋友选择躺平时,听到的总是有些带刺的话,例如:

“上海人嘛,正常的。”

久而久之,你就会感觉,作为上海人在上海躺平,是一件会被瞧不起的事情。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和其他来到上海的年轻人一样,“卷起来”。

来上海打拼的人可能无法躺平,而在上海的年轻人,不敢躺平。

其中一个朋友,之前生活安逸,后来从钱多事少的工作中离职,开始“奋斗”。他觉得住在家里不行,要搬出去住,才有奋斗的感觉,所以他从靠近市中心的位置,自己租房子,搬到了郊区。

我其实挺不理解这种行为的。他们忙碌,不是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忙碌,而是为了不成为别人口中的样子而忙碌。但现在这样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这就是我离开上海的原因吧。周围的人太卷了,而且,他们大部分,可以称得上是“为卷而卷”。我呢,就不太在意别人会怎么说,所以还是想要选择一个躺平的人生。

既然在上海躺平,已经变得“政治不正确”,那我不如换个地方。

很多和我一样的上海本地年轻人,都不希望在上海假装奋斗了,大家都想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在成都。入职新工作时,同事知道我是上海人,不解地问我:“你个上海人为什么还要出来吃苦啊。”

我很想告诉她,事实上,我留在上海,可能更苦。要么工作苦,要么心里苦。

写在最后

在很多人眼里,上海是一座游乐场。辛勤工作,就能获得这座游乐场的入场券。

但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游乐场的,特别是,在这个游乐场里足够久了以后,一些人会成为关于这座城市的一种想象、一处景观、一类符号,唯独没法好好地做普通的自己。

所以,离开上海的上海本地人,还有千千万,原因,肯定也还有千千万。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相反,“我往何处去”,这道题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可能更难。

采访|pp、铁塔猫

撰文|pp、铁塔猫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中年女人过年要穿得喜庆!3种配色把红色穿出高级感,减龄又时髦

下一篇:董璇关悦穿衣挺默契的,西装穿出个人魅力,尽显79年的独特美韵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