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热搜——“你能接受已故亲人成为仿真机器人吗”。
底下有很多激烈的讨论,有人表示想要用这种方式再看到亲人,也有人表示不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话题,并不是什么脑洞题,而是很有可能很快在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幕。
在观察类科技纪实秀《未来新世界》中,就介绍了目前各个领域的前沿科技,并就此展开讨论:“人类未来能否实现超体跃迁”“人类未来出行方式会怎样发展”“人类未来能否无惧伤病”……上热搜的“你能接受已故亲人成为仿真机器人吗”就是其中一集的议题。
看之前不知道,看了以后吓一跳。原来我们现在的科技已经可以实现很多我们过去只能在脑海里想象的东西。我们过去爱看的科幻片,像《人工智能》《超体》《盗梦空间》里的场景,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人工智能》现实化
你会对仿真机器人产生感情吗?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是我最爱的科幻片之一。在这部电影里面,讨论了一个话题:“仿真机器人会否产生和人类一样的情感?”
以前,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很难在现实世界发生。因为机器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像人嘛~
但在《未来新世界》里,我们看到,“仿真机器人”的科技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不仅外表拟真度很高,还能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达到了一个“几可乱真”的状态。
《未来新世界》里的仿真机器人
当然,要做出这么拟人化的仿真机器人并不容易。
首先,要用精密的3D扫描仪器,百分百扫描人体的全部部位,连胡渣、皱纹都要扫描下来。
接着,通过机械传动和里面内部的舵机来实现人体表面肌肉的拉动,从而实现表情的呈现。为了更准备地模仿人的动作和表情,光是头部就有将近300个零件。
为了让机器人的外表更像逼真,制作过程是全手工涂装的,包括眼球的混沌程度、手部的血管、手掌心的纹理,每个细节都还原。
上面这些步骤,都只是为了让仿真机器人的外表更接近人类。
然后,就是机器人的内核——如何让机器人拥有人工智能?一个机器人,全身上下运用了29个柔性执行器、30个数字电机,每一个可动关节处都设计一个相应的数字舵机。
有那么多电子仪器的辅助,仿真机器人才可能“自如”地运动。
那经过上面这些复杂的步骤之后,仿真机器人能逼真到什么程度呢?
《未来新世界》里,出现了和主持人蒋昌建无论外形、声音都几乎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蒋昌建和蒋昌建本人之间可以进行对话交流,机器人甚至问蒋昌建:“是否希望他代表蒋昌建永远活在这个世上?”
这其实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当仿真机器人真的可以接近100%还原现实世界的一个人之后,我们是否愿意通过这项技术去模拟已故的亲人,让他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
节目当期的嘉宾,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傅首尔和蒋昌建都表示,他们想用这项技术模拟自己的亲人。傅首尔想做一个外婆,蒋昌建则想“复原”一个妈妈。“我母亲哪怕那个人型,就站在我们家一个角落,我都觉得我家在那儿。”
但是王自健和“最强大脑”王昱珩却不太同意。王自健觉得这种“人和机器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真实,机器人的AI真的能和人的情感互通吗?
立场没有对错。关于机器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问题,就目前来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试验。
不过,蒋昌建分享了一个故事:创立“仿真机器人”公司的一个工程师,他会做这件事,很大的一个动因,是因为他某一天见到一个老太太,恳求他帮她把儿子做出来。
老太太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她不希望儿子经常回来看她耽误工作。但是她又想念儿子,想要沙发上有一个“仿真的儿子”。
也许,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没办法接受仿真机器人代替真实的人。但有一部分人,他们也可能借此实现了内心的愿望。为了这部分人,我们继续走下去,才有机会知道仿真机器人这条路,到底能到达哪里。
《盗梦空间》是真的?
睡觉能实现脑力跃迁?
我们除了希望能通过机器人减轻生活压力之外,还有通过科技提升自我能力的愿望。漫威里有钢铁侠这类借助科技变成超级英雄的主角,《盗梦空间》里的主角团,通过造梦解决难题。
现实中,我们人类真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自我能力吗?《未来新世界》告诉你,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其中一项测试中,科研人员在研究睡眠对于提升脑力的作用。
他们先让节目探索员王自健早上做一套智力测试,然后通过睡眠技术,帮助王自健入睡。
而非常神奇的是,睡完觉以后,王自健再做测试题的时候,警觉反应和空间记忆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这里的原理是什么呢?
原来睡眠本身是记忆加强的过程,如果不能进入深度睡眠的话,我们记忆力会减退的。这也是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认知障碍的原因,他们睡不好,记忆力就容易衰退。
而且睡眠讲究的不是长短,而是质量。有的人有一种基因叫“撒切尔基因”,他们只需要睡两三个小时就精力充沛。很多政治家、科学家身上都携带这种基因。
“最强大脑”王昱珩就分享了他中学时候,通过控梦改善睡眠的方法。
他的记忆力太好,早上看过的东西,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像放电影一样播出来。这样清醒的梦,一度非常困扰他。后来他就尝试在梦里整理白天的信息,结果不仅睡眠质量得到提升,做事情的效率还提高了。
科研人员也表示,我们人类在“清醒梦”的状态中(也就是介于“清醒”和“梦”之间的状态时),是有很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据说,诺兰就是因为16岁时的清醒梦经历,才想要去创作《盗梦空间》的故事。
梦是现实的延续。如果科技发展下去,我们是不是真的能进入梦中的世界冒险?
《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巴别鱼能造出来吗?
未来人类能不能实现试听无限?
《未来新世界》里,最感人的一个故事,是关于人工智能帮助听障女孩无障碍交流的。
魏菁阳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她是听障人士。
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身体的障碍而自卑,通过自己的努力,跟着手语老师打的节拍以及音响的振动,她跟着音乐学会了跳舞。
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工具的帮助,魏菁阳还能实现和其他人的无障碍交流。
别人对她说的话,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通过系统转换成文字。魏菁阳通过文字,就能很形象地看见“声音”。这个人工智能翻译工具,就很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巴别鱼。故事里,把巴别鱼塞到耳朵里,就能听懂银河系所有文明的语言。
魏菁阳说,她以前其实是不太敢出外的,因为和人交流很麻烦,她也不想引来奇怪的目光。但现在有了这项瞬时翻译的工具,她和人的沟通不再有障碍,生活也便利很多。
机器本来是没有温度的,但科技让它有了温度。
魏菁阳的故事,也感动了演播厅的Sunnee杨芸晴。她也是做和音乐相关的工作,如果调换一下身份,她站在魏菁阳角度想一下,就觉得很难。如果是她的话,很可能就会退缩。
魏菁阳很勇敢,而科技的发展,也让她的勇气,被更多人所看到。
科技总是向善的吗?
也许,某部分的科技发展是受商业利益所驱动的。但是,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它确确实实又帮助很多像魏菁阳这样的人,更好地去生活,破除偏见和歧视。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同王昱珩说的那句话:“科技不总是向善的,但我们之所以还向善,是因为我们内心,可能人之初,有一个性本善在里面。”有人文关怀的科技,才是“向善”的科技。
这也是《未来新世界》这类科普节目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科技的强大,但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沉溺于科技本身。人的自由意志,才是更强大的才存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