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沉浸式云体验)冬奥村VLOG,我能看500集!

2022-02-15 22:33:12 来源:腾讯网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传统美食元宵,冬奥村也备足了80只烤鸭和300斤水饺,要相信各国运动员对中国美食的喜爱程度以及消耗力。

古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把热情好客刻在DNA里,吃好、喝好、管够是最基本的配置!

1.超强文化输出

赶上社交媒体的红利时代,这届冬奥会也变得生动起来。

各国运动员化身up主,贡献了大量吃播(干饭)、测评(种草)和整活(玩)的短视频。

冬奥会这次立志把「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在早前曝光的运动员首日菜单中,共有678道特色菜品,每天约200道数量,以每8天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换。

据说,这份菜单花了4年时间才制定完成,需要照顾各国饮食和民族宗教差异。

餐厅设有世界餐台、亚洲餐台、中餐餐台、明档、清真餐台等12种餐台,各种口味都能满足。

没有人能拒绝中华美食,各国运动员不是捧场,客气一下,他们是真的爱!(带着扫空的士气)

荷兰速滑名将尤塔·里尔达姆大口吃麻辣烫(PS:筷子用得真标准,运动员学习技能就是快!)

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茱莉亚·马里诺说在冬奥村这段时间,一共吃了200个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外国友人也很懂。

95后挪威运动员菲利普·菲耶尔德·安德森吃起来更上头。

「所有的吃的喝的都是免费的,离开这里的时候,大概要胖10斤。」

18岁美国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用视频全程记录了她的冬奥(美食)之旅。

试过咕噜肉、麻婆豆腐,夸了清炒西蓝花和宫保鸡丁,主食搭配葱油饼+饺子+乌冬面,真会吃啊!看她干饭的模样,「中国胃」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形成。

离开冬奥村的最后一天,小姐姐说已经不想回家了。

马耳他滑雪运动员珍妮丝·斯皮特对豆包的疯狂表现为一天吃6个(早中晚各两),比赛装兜里(赛前太紧张没吃饭),用行动证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豆包公主」真的太可爱了!

接受采访后,她说最爱其实是麻团,可以吃100个,这是对豆沙馅的迷恋吧!

插个题外话,比「小吃货」更令人敬佩的是她的追梦精神。

珍妮丝是马耳他旗手,也是马耳他代表团唯一一名参赛运动员,更是马耳他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冬奥会的选手。

今年29岁的她10年前才开始接触滑雪,直到冬奥开幕式前17天获得参赛资格。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珍妮丝乐观又知足。

要知道她的每一笔参赛经费都来之不易,为了省钱一直住在车里。一步步走到今天,除了证明自己,也是以代表家族参加冬奥会纪念爷爷(爷爷曾为奥运选手制作滑冰鞋)。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为真正的奥运精神点赞!

冬奥会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出口,各国运动员除了吃播还会带货。

跟着运动员逛村里超市,都是熟悉的零食和饮料,虽然不难买到,但看着货架满满的食物,还是觉得好幸福,PS:强迫症一定很爱!

这次盼盼是冬奥会指定零食赞助商之一,瑞典运动员买了很多,从鸡块、瑞士卷到华夫饼,他逐一开袋点评。

「甜度」是衡量的重要指标,只要达到他就觉得很好吃。

翻牌率很高的还有甄稀海盐牛油果冰淇淋和美汁源汁汁桃桃气泡水。

运动员在冬奥村这段时间,刚好赶上中国春节,贴福字、写春联......也是学习交流中国文化的好机会。

没有汉语基础,毛笔字能写成这样,非常可了!

没事打打太极,切磋一下中国功夫。

真不是借比赛之名来公费旅游吗?

家门口的北京人「一墩难求」,运动员们轻松拥有全套欢迎礼。

捷克运动员娜塔莉甚至差点哭出来,她说「我一直在等这个小家伙」。

包括冰墩墩玩偶、背包、空调被抱枕......,收到纪念品的她们肉眼可见得开心!

除夕那天还有特别的新春礼物,福字、对联、手工红灯笼等等,挪威小哥遵循入乡随俗认真贴了一排,发现哪里不对劲了吗?

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肖恩·怀特GET了正确打开方法,冰墩墩贴床头入眠也是真的走心了!

作为主办方的中国,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安排得明明白白,宗旨是让来客感到宾至如归。

比如很多人都获得了「美甲自由」。

除了五环,顶流冰墩墩更是热门图案之一,甚至男运动员也尝试了。

冬奥村的理发店更火,很多运动员忙于训练,头发长了也没时间打理。(众所周知国外剪头发并不便宜)

运动员们纷纷给出好评,隔着屏幕就想预约这些Tony老师!

2.宝藏黑科技扎堆

让人引以为傲的还有冬奥村的这些黑科技产品。

有各国运动员带头安利,比赛开始前按摩床就火出圈了。

这款「零重力床」可以获得最大舒适度,使用遥控器进行调节,在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下为脊柱提供合适的支持。

此外,床垫采用记忆棉材质,还内置传感器,可以实现按摩、闹钟叫醒等功能。设置后,床在设定时间会自动起降;一旦智能床识别到打鼾声,还会调节头部的高度,缓解打鼾。

真的绝绝子!!!

好奇心爆棚搜了一下,果然价格配得上实力!

在冬奥村确实很有口福,因为「Made in China」的机器人大厨24小时营业。

它们师从「顺德十大名厨」,完全复刻大厨火候控制、翻炒手法和下料顺序,智能自动炒菜。

十八般厨艺样样精通的机器人,据说,1小时能完成100—120份煲仔饭,隔着屏幕已经垂涎欲滴。

除了做汉堡,连打包一起完成。

饮品这边也是VIP待遇,现场冲制,有机器人调酒师,机械臂摇酒的专业动作,就很有灵性。

等待3到5分钟即可获得一杯鸡尾酒。

比手冲大师还精准的手冲机器人也有,coffee or tea?

笑眼弯弯的送冰淇淋机器人,感觉下一秒要发出wink!

「智慧餐厅」果然很智慧!做到了科技奥运,以人为本!

难怪连外媒都不禁发出感叹「冬奥会的餐厅场景就像一部科幻电影」,谁说不是呢?

娱乐区的VR游戏厅格外抢手,运动员们纷纷来打卡。

这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奥运村,是五星级顶配豪华度假村吧!

羡慕二字说累了,四舍五入自己也在奥运村住过了。

3.中国防疫YYDS

中国防疫早已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那是所有人万众一心努力的结果。

这次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同样让人佩服。

涉奥人员的活动区域只有体育场、媒体报道处以及指定的酒店和车辆,相关建筑物都被铁栅栏围起来。

除了闭环管理,冬奥村的防疫措施也做得相当到位。

如果出门没戴口罩,被智能机器人发现,人脸扫描后会发出提醒「请佩戴医用口罩」,厉害了,「行走的监督员」!

虽然机器人送餐并不新鲜,国内部分餐厅和酒店早已实行,但还是要为这份贴心服务点赞,既节省人力、提供便利也避免聚众。

其实,可同时容纳近千人用餐的智慧餐厅,也是严格做好防控。在运动员餐厅出入口、取餐流线、餐盘回收等关键点位,设有防疫用品台,摆放口罩、手套、免洗手消毒剂等消毒用品。

运动员主餐厅进门处设有热力图显示屏,实时显示用餐人数,便于运动员判断选择错峰用餐。

基本都是无接触用餐,柜台下单后,餐盘便会通过空中轨道从天而降,有「网红失重餐厅」内味儿了。

然后按照小票上的对应号码找到座位,间隔入座,对面有挡板,安全距离有了,对社恐更友好。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少不了那些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志愿者的热情服务,滑雪医生在零下30℃的雪场随时待命,还有现场无数的工作人员。

中国温度可以融化世界的冰冷,让远离故乡的运动员在冬奥村找到归属感,这是大国风范。

作为礼仪之邦,在待客之道上,从来没输过。

PS:本文图片来源于tiktok、IG、推特、油管、B站、

小红书、IC等,

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撰文/策划:花非花雾非雾

排版:kiki

监制:GaGa

此生无悔入华夏,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

上一篇:有气质的中年女人,开春后都在穿“轻薄风衣”,配裤子裙子都好看

下一篇:半裙是初春最流行的裙子,选对这3点,轻盈灵动,美得优雅知性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