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体脑平衡,或许是一个自然人,可以在美学上达到的最好状态

2022-04-03 13:33:44 来源:腾讯网

最近在一些人身上感悟到了一种美学逻辑,想分享给大家。

体脑平衡,或许是一个自然人,可以在美学上达到的最好状态。

攀岩少女Margo Hayes

大家对运动员都很熟悉吧,毕竟总是能在体育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们。但仔细一想又会发现,运动员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很神秘。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样

还有这样

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把极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训练身体上,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像邓亚萍24岁巅峰退役时,学历其实只有小学二年级。为了扭转大众对运动员文化学习能力的偏见,又花了11年时间拿到了剑桥博士。

至于那些极限运动员,则完全处于我们理解力的边缘。

然而在深入了解他们之后,我们会发现。

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都并非只有一个极具天赋的身体,而是普遍称得上是一个理性、热忱且不乏深刻的思想者

山地车纪录片《车轮不息》

关于压力、风险、生命、恐惧和自我发掘,我们总会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启发。

邓亚萍会告诉我们,当你特别想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你反而要训练自己不去想它。

李小双会提醒我们,有承认自己弱的勇气,才有可能变强

身体的强壮、灵敏,与精神力的充沛,在他们身上达到了高度和谐。

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于人们身体视觉审美的需要、还能充分照顾到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审美。

当世界著名徒手攀岩选手艾利克斯·霍诺德,历经2小时50分,终于攀上了一千多米的约塞美蒂国家公园半穹顶(Half Dome)绝壁时。

纪录片《孤身绝壁》Alone On the Wall

落日余晖中他的脸,所浮现出的,几乎是某种接近于神性的东西。

寻常、又十分不寻常,举重若轻,很有感染力。

他说:关闭思想和情绪是很重要的,怀疑是最大的危险。

当登山家康拉德·安柯和他的同伴金国威、里南,历经两次失败、多次变故甚至死亡考验。

前后跨越二十年,终于实现人类首次登顶梅鲁峰的壮举时。

一切都消失在了无声的眺望之中。

我是谁,这类注定困扰我们一生的终极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变得不再需要被回答。

作为观看他们攀爬过程的观众,似乎也在一瞬间接通了那些与生命意志有关的部分。

纪录片《攀登梅鲁峰》Meru

立即明白了,所谓天地之间的自由人,描绘的是怎样一种存在。

体、脑、心,不再分裂。人的精神,超越了悲喜。

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运动员,是否拥有一张完美无瑕的脸庞。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诠释了“美”的状态,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纪录片《飞翔的艺术》The Art of Flight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跟大家展开聊一聊,体脑平衡究竟指得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以及如何达成它。

体型人&脑型人,你是哪一种?

大家在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大概都遇到过这样两类人,一是身体协调性好、好动,但在学业考试中表现不佳的人。

二是学习成绩好,但身体协调性很差的人。

他们二者就分别对应我们今天所说的:

体型人脑型人的两个极端,分别美在身体和智性。

具体区别在于,身体之美说到底其实是对人类动物性的展示,比如我们也会用强壮、有力、比例完美,来形容那些漂亮优美的狮子、老虎、狼。

像飞人琼斯这个经典的冲刺镜头,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猎豹猛禽般的速度感、力量感和威慑力。

格蕾丝·琼斯无解的身体表现力,把人的身体可以有多美,展示到某种极致。

全红婵,则像一条无比优雅灵巧的鱼。

智性之美则指向那些思想性的部分,它虽然并不专属于人类。

但自诩万物灵长的人类,通常都认为自己拥有最强烈的智性之美,是剥离掉动物性的。

那么这就意味着,所谓体脑平衡,其实就是指动物性和智性之美的程度和比例,在一个人身上的高度和谐。

这个人既不会太“动物”,也不会太“人”(这里说的动物,没有贬义)。

她会像动物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封闭思想和情绪,不被思绪干扰。对自己的身体信号敏感,并拥有着良好的身体节律。

就像猫咪在睡醒之后一定会做伸展运动,有着雷打不动的巡视领地、喝水进食以及不摄入过量盐分、有选择的话绝不吃不新鲜食物的习惯。

拥有恰当动物性的人,也会尊重身体对于翻滚、攀爬、跳跃、跑动,沐浴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渴望。

像金晨就在采访里说,她总会用劈叉来放松,虽然这在别人看起来很怪。

而不仅仅是用大脑生成的功利性因果逻辑,去支配身体。

与此同时,充沛的智性,又会让一个人拥有高度的思想能力,借此免除动物残忍莽撞的不良品质。

但又因为不那么“人”,所以不太会深陷人造的观念世界,导致严重的精神内耗。

可见体脑平衡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让身体有力的同时保持情绪平和,以及对于周围环境的洞察力,进而对于内外冲击都有着相当好的适应能力。

及时切断动静间隔

关于如何达到体脑平衡,除了刚才提到的,像猫一样尊重身体节律之外。

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及时切断动静间隔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坐久了就不想动,动久了也会很难静下心去做事。

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在动与静之间,总存在着一个挣扎的阶段,这就是动静间隔

这里充斥着各种负面的情绪和状态,比如懊恼、拖延,比如愤怒、焦虑。

但搜寻我们的记忆,会发现儿童期的我们,动静间隔很短,或者几乎没有。

特别是那些灵气逼人的聪明同学,通常都可以做到,上一秒还在疯玩,下一秒就可以立马开始认真写作业。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相对于儿童,成年人通常处于体脑失衡的二极管状态。

因为人类社会总体上越来越崇拜脑力。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力的成年人,自然也就会向“动脑”划拨他最多的精力。

代价则是降低了神经系统,对身体其他部分信号的敏感,甚至屏蔽某些身体警报。

所以想要达到体脑平衡,必须要训练自己及时切断动静间隔,让身体主动向大脑抢夺能量资源。

身体觉得需要动,就直接去动,而不是请示大脑,“我要不要动一下啊”。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绕过大脑行事,它也就会逐渐回归自己恰当的位置,与身体协作,而不是支配身体。

因为训练身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训练大脑。比如刚才提到的徒手攀岩运动员艾利克斯,就因长期的训练,拥有了一个远比普通人迟钝的杏仁核(释放恐惧情绪)。表现在外就是他异常淡定

身体可以教会我们什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对自己的身体评价很低,认为它不过是一个实现我们意志的工具。

就像一台车,其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

然而在某些时刻,比如受伤、生病或者做剧烈运动时,我们却会猛然意识到,身体或许正在无声地向我们传授一些东西。

那么是什么呢?羊认为,其实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实践逻辑

比如晚上不睡白天受罪。比如吃好吃干净,伤口就会愈合得很快,反之亦然。

有因必有果,身体从来不会骗人,更会惩罚不诚实的行为。

因此如果我们总是跟身体进行对话,尊重它的意志,那么就会像部分优秀的运动员那样,逐渐修养出一个不怎么纠结、敢于实践的精神状态。

理性、笃定、生机勃勃。该前进前进、该认怂认怂。

纪录片《徒手攀岩》Free Solo

已经爬了6500米,距离登顶只有100米了。

可是身体的信号是“不行”,那就撤退,下次再来。

纪录片《攀登梅鲁峰》Meru

不给自己的身体找茬,进而也就习惯了不给自己的内心找茬。

因为真正的高水平运动训练、身体潜能的开发,无疑是一个异常精密、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大力出奇迹,更不是草率搏命。

纪录片《徒手攀岩》Free Solo

可以想象这样持续不断地训练,会让一个人生长出多么纯粹的自信。

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奋而暴起的冲动。而是一种尊重客观逻辑、有关身体、生存和实践的敏锐直觉。

有时候甚至可以克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想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跟运动员们的训练过程很类似。

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寻找边界。

什么可以干、什么不能干,能干的最多能干到什么地步,不能干的又会在什么情况下不得不干。

纪录片《攀登梅鲁峰》Meru

在这一点上,身体带给我们的启发,远比想象中多。

纪录片《山中生活》The Mountain Life

1999年,72岁的马尔克斯在被确诊患有淋巴癌之后,曾向全世界读者写过一封告别信。

其中有一句话很著名,相信很多宝宝都听过,他说:

如果上帝赐予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身体和魂灵。

可见在大师的眼中,身体与灵魂一样,有着非凡的意义。

羊所在的北京最近迎来了一波倒春寒,你的城市怎么样?

希望疫情可以早日平息。

那么我们,也该准备去踏青了。

上一篇:一套穿搭30万?《心居》顾清俞的衣橱最全解析

下一篇:昔日颜值一般的姐妹,靠扛老的骨相实现反超?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