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4K修复的日本经典影片《入殓师》就要上映了,在一众新片中,它显得有些特别。
一方面,它2008年问世,在时间上足够久远。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影片问世13年以来首次在大银幕上与国内观众见面,4K修复版的银幕首秀又让它显得足够新鲜。
甚至,这应该也是我们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后一部4K修复影片了。
随便翻一翻豆瓣,近50万人打出了8.9的高分,评论区里,大家的评价也从2008年延续至今。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
“生死之间。皆是肃穆。”
“很轻的电影,很重的人生。”
从这些时间不同而感受相近的评论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部经典穿透时光的力量。
在桃桃观影团前几天组织的提前观影中,一张张经典海报激发了新朋旧友们对这部影片的情感,大家在海报展架前流连。
观影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也有朋友分享了与影片相关的情感体验。与亲人离别的记忆和情愫弥漫影厅。
“我多么希望奶奶去世时也有这样一位入殓师,为她细细梳洗,给她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这样细致庄重的仪式感谁会不感到温暖呢?……入殓师用他们的‘孤独’给死者和生者都带来宽慰。”
也有一些特意在大银幕上重温影片的朋友提到了影片中熟悉的旋律带来的冲击与感动。
“一听到前奏就忍不住泪目了……”
片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让不少朋友感同身受。
也有一些参加观影团的观众,从入殓师这个职业身份入手,看到了一种新鲜的职业观。
“经典的魅力在于不管经历多长时间,电影传递的情感与思考都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片中对职业观的思考、生与死的思考……具有永恒的普世意义,让人共情共鸣。”
这些饱含个人生命体验的分享,也让大家对影片中传递出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时隔多年来重温影片的观众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也会越深”。
也有重温影片的观众惊讶于影片的魅力,强烈推荐影片,“相信再过十年还会有新的感受,好的片子就是历久弥新,强烈推荐。”
这些感受和评价再一次让我们相信,十几年的时间不仅没有磨去这部影片的光彩,反而让它历久弥新。
大家的角度不尽相同,在生死之外,有细心的朋友关注到了影片对个体情绪的呈现。
“本片还探讨了天性细腻温柔的个体,如何将自己旺盛饱满的情感安置妥当的方式。”
虽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酵,无论哪一代观众都会被《入殓师》浓郁的情感和生死哲思击中。
关于故事,相信大多数朋友都有所了解。
一位误打误撞成为入殓师的青年,在犹豫挣扎中一点点接纳了这个职业,以虔诚肃穆之心陪伴每一位死者人生最后一程。
故事并不复杂,人物也非常简明。
可很多时候,简单恰恰是最能直指人心的力量。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被片中的一次次死亡震动、流泪。颇具仪式感的纳棺过程中蕴含着对逝者的缅怀和对死亡的慨叹。
我们跟随小林大悟和老社长的一场场纳棺仪式,经历了片中的每一次死亡,看到了人应该怎样有尊严地离开。
小林目睹了老社长用充满爱的双手细细恢复了逝者的容貌,甚至,还为她涂上了生前最爱的口红。
当仪式结束,年轻的母亲脸上枯槁的病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前的柔美温润。
这一刻,丈夫与女儿心中的妻子与母亲同时复活,在逝者脸上,他们又看到了自己记忆中的妻子和妈妈。
同时复活的,还有往昔美好鲜活的记忆。
女儿终于不再强忍平静,叫出了“妈妈”。
丈夫的眼神也渐渐从生硬烦躁变得温柔而悲伤,似乎这一刻,他才突然意识到,眼前的妻子是真的离自己而去了。而他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最后为她痛哭一场。
丈夫终于哭出了声。
这一刻,小林似乎寻找到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意义——定格逝者与亲人之间的美好记忆。
一次次,在每一个逝者前上香、行礼,用细纱布蘸取酒精,轻轻擦拭干净逝者的面颊,为他们洁面、剃须、清洁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
整个过程细致、轻柔,每一项操作都有规范的动作和流程。擦拭和换装全程都不能在家属面前露出死者的皮肤。
这些肃穆的操作,让纳棺具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借由细致有序的仪式,一点点唤醒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记忆与温情。
小林大悟原本是为了度过生活难关、冲着高薪前去应聘入殓师,可却在一场场仪式中、在生死之间,渐渐找到了自己这份工作之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
可是人生啊,常常就像小林大悟的职业一样,不是自己觉得有意义,别人就也会认同这份价值。
小林的妻子美香在得知丈夫所谓的“旅行社工作”竟然是入殓师之后,完全无法接受,夫妇二人第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小林儿时的玩伴、澡堂奶奶山下艳子的儿子山下也在得知他的职业之后态度大变,不仅不让家人跟小林打招呼,还强烈建议小林“找一份正经工作”。
似乎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不洁、一种天然的避讳。可是谁又能真的避开这一天呢?
开了几十年澡堂的山下艳子去世了。
小林大悟静穆地跪坐在山下艳子的遗体前为老人施行最后的仪式。灵堂里,艳子的儿子山下一家和大悟的妻子美香一同见证了这场入殓。
小林大悟的手法细致庄严,在一道道工序中,艳子一生的辛劳与美丽被重新定格。
也恰是这场入殓,让一直反对大悟从事入殓师的妻子美香和发小山下对他的职业有了重新的认知。
没有言语的解释和辩白,在一场场入殓中,小林大悟向妻子和朋友证明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那么,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到底又是什么呢?
是塑料袋里仍然活着的小章鱼。
是前赴后继溯流而上的鲑鱼。
是老社长办公室里葱葱茏茏的植物。
是飘落的樱花。
……
是生之喜悦。
它借由一位位逝者的安然赴死,指向的是生命本身的恣意热烈。
像是片中火化工的那句台词,“死亡并不是终结,它是一扇门”。
这道门连接的不是虚无,而是生之鲜亮与活之喜悦。
就像是坐在满屋绿色植被中品尝河豚鱼籽的老社长,这种鲜美至极的食物当然是生命里的幸福与乐事。
或者又像是圣诞之夜,老社长与小林大悟、百合子一起分享炸鸡,香气满屋、汁液四溢的鸡翅,咬一口,滚烫酥嫩。
这些热气腾腾的食物,是人最朴素的生存需求,却也是生命的热烈象征。
生之热烈与美好,被藏进这些热气腾腾的食物里,伴着享受当下的幸福与快乐,一点点诠释出生命的滋味。
食之欲、爱之欲,每一种都是生命力量使然。
欲望不死,生命不止。
在生死门前,关不住的是亲人的惦念。生死一线,隔不断的是生命的延续。
那群一心想要回家的鲑鱼,逆流而上赴死,不过是为了认清自己的来处。这种东方式落叶归根、来处即归途的生死观里,藏着一个民族的家庭密码。
而这,也是小林大悟心中不愿触碰的秘密。
数十年来,小林心中仿佛用一块橡皮擦擦掉了与父亲有关的一切印记。他不说、不念,以为这份牵绊就真的不在。
可是亲人之间的羁绊怎么可能轻易斩断。
即使回到故乡,父亲也仍然是他潜意识里一直在寻找的来处。
父亲将成为他一生的谜题,关于父亲当年的离家,小林将永远没有答案。
小林跪坐在父亲的遗体前,脸上带着的是一种迷茫与陌生。“我甚至想不起父亲的样子了。”
他静静地为这位特别的逝者整理仪容,理清头发、刮去胡茬、擦拭面庞,忽然间,他发现了父亲手中握着的一块石头。
一瞬间,记忆的闸门打开,尘封的记忆倾泻而来。他想起了父亲的脸。眼前这张憔悴苍老的脸上,他认出了,是父亲。
对于小林来说,父亲仍然是一个谜题,但是父亲对他的爱与牵挂,小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他握住那块石头,像是握住了父亲的手。
一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演奏大提琴的乐手,终于记起了这音乐里藏着的亲情和爱。
一个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从事入殓师的年轻人,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与父亲之间的和解,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入殓师》的动人,不在于一次次死亡的悲痛,而是在死亡缝隙中恣意流淌的生之喜乐。
看到了死之静默,便更明白生当热烈。
在拥有生命的时候,热烈地爱,尽情地活,认真享受自然万物赋予的每一餐美好与馈赠,这才是入殓仪式背后的生死真意。
明天,记得去影院赴这场时隔13年的银幕之约,这一次,千万不要错过了!
上一篇:好莱坞「最猛」,不算吹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