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不惊的10月。欣慰的是,单看物料数量,电影市场正在稳步向疫情之前靠近。
整体上,本月让人眼前一亮的物料寥寥无几,这或许和大体量热门电影的缺失有关系,但换个角度,在贺岁档和春节档的宣发大战正式开启之前,有机会得以把注意力更多落回到物料本体。
这个月,我们看到了大量先导物料,大量人物海报,以及大量宣发核心逻辑指导下、强包装属性的物料。这也是今天我想重点讨论的三个部分。
当物料回到物料,很多事情才会变得有趣起来。(多图多视频预警)
先导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今先导物料常常会因为与公映档期相距过远,而最终处在一个即便出彩也往往已被忘个精光的尴尬位置。
这并没有削弱先导物料的作用,一个可行的功利性应对是——
强标签、强概念、短时长。
总之,找到自己最有效的卖点(不一定是最大的那个),简单直接,迅速建立辨识度和记忆点。
其实这逻辑毫不新鲜,最明显的体现不在物料,而是片名。为了卖票改名字的,比比皆是,见怪不怪。
但任何吐槽,都架不住一句,这么干有效。
比如原名《骄阳岁月》的《别叫我赌神》,这个片名,配上发哥不老的容颜和手中的赌码,这张先导海报在传播上就一定有效。
同样是改名,刘健导演这部动画新作,从《上大学》改为《艺术家1994》,路人观众或许并不关心,但对电影的核心受众,这个改动显然也是有效的。
包括这张先导海报,看似什么也没说,却又说了很多的极简,配合片名、剧照和故事简介,刘健动画的拥簇,自然是期待值大涨。
说白了,搞清楚自己宣发的这部新片到底是给谁看的,然后在一开始对核心受众做精准传播,就是先导物料的核心价值。
这个价值,在类型片和文艺片的对比上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危机航线》这张先导海报,算是近期最好的类型片物料。如何用风格化或概念化的元素,简单清晰地告诉观众电影有哪些核心类型元素,一直是类型片先导物料的主要原则。应该说刘德华这几年的诸多动作片都有这样的优点,这次只要紧紧抓住飞机这个核心元素,即可完成任务。
怎么讲不重要,讲什么是关键。
事实上,前期资方判断是否要做一部类型片,标准也是这个原理。
类型卖点清不清晰,看能不能做出一张这样的先导物料就可以了。
而《逍遥游》的海报和预告,算是文艺片先导物料的一个缩影。
电影的气质,就夹杂在大红大绿的风格化视觉,和带出故事和人物的台词、眼神和场景之中。
讲什么不重要,怎么讲很关键。
这里面,值得单拎出来聊的,还有大档期。
本月,几部春节档新片各有动作,物料整体只能说差强人意。不过大档期对新老玩家来说,玩法自然也有不同——
老玩家如《超能一家人》《四海》,先导物料不求新,只求稳。甚至于,虽然一个开心麻花一个韩寒,但求稳的方式都一模一样。
俩字,沈腾。
前者无论最新的海报还是预告,主打内容都是在年初贴片短预告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丰富,核心传播点还是落在沈腾;
后者先导预告也延续了韩寒上一部《飞驰人生》段子开路模式,落点也还是在沈腾的个人魅力上。
对老玩家来说,在已被证明有效的方式失效之前,求稳总是没错的选择。
新玩家如《奇迹》《我心飞扬》,先导物料就试图做出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前者刚刚定档,海报和夏天的先导海报思路一致,亮点其实在目前还只在影院播放的贴片预告。
15秒预告,突出的是打工人的共情点,和易烊千玺的大男主魅力,尤其是打工人这个点,作为春节档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值得强打的方向;
后者以体育电影的角度,贴片预告15秒的时长稍显吃亏,但其实思路和《奇迹》是一样的,即最多世界冠军的共情点,和孟美岐的大女主魅力。
总之,两个新题材的新玩家,其实只要放大自己的亮点,就足以给市场带来一些急需的耳目一新了。
本月还有另外两个热门新片释出先导物料,形式和逻辑都有相似之处——
《误杀2》上个月先导海报主打留白,这个月的先导预告同样是向外大抛悬念,看过原版《迫在眉睫》的人会对这个故事走向有一个大概判断,这里两个成年男人之间的对抗和父子情都是宣发上可以发力的部分;
相比来说,我会更喜欢《平原上的火焰》这支先导预告,同样是对话和闪回,这里的逻辑线更清晰,即便没看过小说的人,也能从短预告中品出那份人生唏嘘和况味。
最后,不能落下新鲜出炉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先导海报。
从先导物料的角度,选在这个时间点释出,既是借第一部的势,也是平第二部的谣,不需要即刻定档,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至于海报内容,因为第二部有了水门桥战役这个具体的支点,在物料设计上也就有了那个抓手,这也是相比第一部的优势所在。
包装
宣发的一个任务,是包装。
具体到物料,则要从两个层面来看如何包装这件事。
一是物料的独立包装。
这里最浅一层的,形式包装。像《不要忘记我爱你》这样选择自拍作为海报素材,就是爱情电影海报最常见的包装。
老套吗?老套极了。有效吗?对它的核心受众,也有效极了。
高级一层的,是滤镜包装。
个人发朋友圈需要滤镜,电影发海报,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滤镜加持,必然是个加分项。
这个月,一些新片找到了那个滤镜,名字就是韩式海报。
《一年之痒》通过海报官宣了电影的另一对配角CP,这两张海报从内容到风格都拿捏到了韩式海报滤镜的几大特质。
叠图、配色、柔光。
唯一不够好的,是第二张的摆拍痕迹过重,且摆拍方式过于失真。去掉滤镜,就会瞬间露出综艺感。
而韩式海报滤镜的精髓,就在于那种既接地气又高逼格的文青艺术范儿。
不过,和下面《寻她》这两张海报放在一起,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使用韩式海报滤镜的一些先决条件——
比如去都市化的背景;
比如更重要的,演员气质要足够的韩范儿。
前面的孙千、张海宇,下面的舒淇、白客,其实都有这种只可意会的气质。
以及,再结合这四张,品一品何为既接地气又高逼格。
韩式滤镜,用起来。
不分高下的,还有一层,可以称之为跟风包装。
这当然不是贬义,宣发本就不可回避对热点的追逐,用好用坏全看能力。
《扬名立万》算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例子,最新这支预告,就将电影包装成了一出顶级剧本杀游戏,结合电影本体,这样的包装并不突兀,且一定会起到正向的传播效果。
二是配合电影做整体包装。
比如上个月被夸过的《门锁》,本月这张新海报延续了电影独居女性安全的整体话题保证,且两张海报放在一起,也能看到是从不同设计角度来对这一主题的呈现。
包括把一切字体尽量缩小,突出海报本身所传递的话题力量,都是很好的细节表现。
对比来看,《我是监护人》的物料就显得缺少一个清晰统一的包装逻辑,这也是受整个宣发思路变化的影响。
这个变化,我是能理解的——
前期主打矛盾,后期主打和解,这和故事走向基本一致。
不过,宣发不能等同于电影,这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不需要在宣发中就把整个故事、情感统统一股脑倒给观众。
尤其是,这是一部小成本小众电影,更不应该在宣发中追求全面开花,毕竟只把一个点打透,就已经非常不易。
包装没问题,甚至可以成为中小成本新片的致命武器,但如果使用不当,容错率还是相当高的。
最后,再简单说两个包装出彩的预告。
一是《沙丘》的沙画版预告,二是《第一炉香》的终极预告。
这样的包装思路,已经不是前面有迹可循的方式提炼,而是真正做到了具体项目具体包装,这也是好的宣发和物料设计该有的表现。
人物
最后,说说人物海报。
倒不是我对这个说过多次的海报分类有兴趣,只不过是,本月实在有太多太多人物海报了。
冲在最前面的,是本身就是人物传记类型的《梅艳芳》。
对这样一部明确的粉丝向和情怀向的电影,宣发要做的其实就是唤醒记忆。从这个角度,海量多层次的海报,包括上月讨论过的超3分钟预告片,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事实上,这更多算是传记电影的宣发经验,人物海报更多算是这个核心下的分支。
下面这五组人物海报,每个我分别只放出了两张,目的其实不在海报细节,而是透过这四个热门电影,大概可以看到当下人物海报的三种设计思路——
一是信息量。
这其实放在人物海报中,算是相对小众的那个部分,却也是我乐于看到的尝试方向。
比如《最后的真相》这组人物海报,就是为了信息量而放弃了部分视觉效果。作为一部悬疑电影,这个选择是对的。
相比较来说,《铁道英雄》的人物海报就在信息量和视觉效果上做了平衡。
文字像是一小段人物小传,帮助观众快速理解人物,就像是讲述一段传奇故事前,先发给大家一套人物卡。
这或许是更值得类型片借鉴的那个方式。
二是大特写。
要突出质感,就用大特写。这逻辑没毛病,加上演员本身的气场,对于《兰心大剧院》《误杀2》这类以质感为卖点的电影,这从来都是不二之选。
三是形式感。
《扬名立万》选择这样条漫式的人物海报,想来也是情理之中,和电影气质也算贴合。
说起来,形式感算是较难出彩的人物海报类型,这不仅要求电影本体有可提炼的形式元素,也很考验设计和执行的功力。
还是要再次提到《门锁》。
这组刚刚释出的人物组海报,乍看是走的信息量,但串在一起又是在做一个谁是凶手的形式感。
而这也是话题+悬疑的宣发核心逻辑指导下的基本动作。
清晰、有效,这就够了。出不出彩,出不出圈,只是加分项。
前面说的都是人物海报,最后我想跳脱出这个框架,借着《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的两支最新预告,聊聊所谓物料的作者性。
这两支预告,连带着《野马分鬃》的第一支定档预告,在形式和节奏上其实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这很难不让人认为,有魏书钧导演个人作者性的影响。
大字报的形式,讲故事的节奏,黑色幽默的戏谑风格,都被贯彻地非常统一且到位。
认真看过这几支物料的人可能不多,但这的确给物料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既然物料本身就是作品,那么为何不尝试让它被赋予更多导演的作者性和辨识度呢?一旦成为惯例,建立习惯,对宣发本身也是事半功倍的。
结语
放一张本月最喜欢的海报收尾吧,《入殓师》的定档海报。
好在哪,不需要多说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