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主旋律创新有多难,它就有多惊艳

2021-11-15 21:15:5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这几年,我们看着主旋律一点一点完成变身。先是找到类型片的依附,娱乐性大大提升,继而在题材上尝试拓展,有更多元的表达。

目前看,国产主旋律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创作方向——

一是自造IP。

这个成功难度当然很大,对类型属性要求也很高,战狼流浪地球我和我的XX算是其中的代表;

二是改编IP。

这包括了海量的真实历史素材,以及同样不在少数的所谓红色经典。以今年的新片举例,前者代表是国庆档的《长津湖》,后者则是即将公映的《铁道英雄》。

看了《铁道英雄》的点映,大概可以明确这部新片的两个定位了——

之于11月,唯一一部国产大制作。

在国庆档和贺岁档之间,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承上启下;

之于2021年,唯一一部抗战题材大制作。

从市场角度,最解气最爽战争大片的定位,对情绪释放、继而拉动大盘势必会有明显的提振。

以及,更重要的是——

在我看来,《铁道英雄》对红色经典的当代再创作,提供了一个最新的成功范例。

长远看,这或许才是这部新片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今天想重点讨论的话题方向。

小切口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当刘德华唱出这无数观众耳熟能详的旋律,红色经典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在这一刻显现无疑。

创作层面,《铁道英雄》当然是对65年前《铁道游击队》的传承,而相比继承,看片前我最感兴趣的,是变化。

毕竟,行业对红色经典的再创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愈是这样,出新就变得非常关键。

从这个角度,《铁道英雄》做对的这三点,值得展开讲讲。

首先,险中求胜的小切口叙事。

这里的险,其实指的就是《铁道英雄》最大的那个创作难度——

既要保持基本的类型元素和够份量的娱乐属性,又要避免做成类型片最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最终还要以点带面地呈现出抗日铁道队的整体风貌。

这不是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电影主动选择了去史诗化的小切口叙事。

具体来看,电影的小切口处理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将叙事重心放在只有几人组成的小分队,和短短数日的时间线上。

抗日铁道队当年虽然只在山东一带活动,但数百人的规模和数年的战斗,其经历还是相当丰富的。电影选择将背景锁定在枣庄小小的临城站上,以老洪为首的铁道队,加上在站内卧底的老王,寥寥数人,任务也是销毁日军物资这样的小规模战斗。

相比大格局叙事,这样去宏大化的处理对结构和细节的要求更高,几个人执行任务,从部署分工到具体作战,条理清楚,干脆利落。同时,小切口也使得电影有更多篇幅聚焦个体,最终完成以小见大的目标。

二是将正邪对抗细化为老洪vs藤原的斗智斗勇。

类型片的出彩,很多时候都仰仗能否塑造一个足够强力的反派形象。这对于抗战题材的创作其实是个难点。

张涵予饰演的老洪作为正义一方不消多言,《铁道英雄》不错的一个设计是,给了日军特务头子藤原更多的笔墨,没有夸大也没有丑化,他和老洪、老王乃至整个铁道队你来我往的周旋,抛开抗日这个标签,可以算是很精彩的正邪对抗。

与此同时,电影也没有试图放大个人英雄在战争中的作用,无论斗智还是斗勇,都在团队配合的大光环下。乃至大无畏的牺牲,也是基于战争和人性使然。

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电影的表达是可信而动人的。

而老洪、老王这样最简单称呼下的人物形象,也就可以被理解为,是抗战大潮中无数个体的缩影与代表。

小人物

其次,鲜活生动的小人物魅力。

抛开小人物,单说人物魅力,其实也算是红色经典在当代再创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铁道队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广为流传,如何出新,《铁道英雄》部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八面玲珑的卧底。

电影在老王这个人物上花了足够多的篇幅,他和机工少年的父子情,和日军站长的友情,和藤原笑里藏刀的交锋,和铁道队娴熟的地下沟通等等,活灵活现,过目难忘。

而这个人物最亮眼的那个标签,就是

满脸堆笑,是老王身为卧底的保护色,是对后辈的疼爱和照顾,也是对抗敌人的不屈与轻蔑。

这里必须要提的,还有范伟的精湛表演。

以上面提及的不同维度的笑为例,面对不同的人,身处不同的情境,发自内心的笑和应付场面的假笑,卧底暴露后带着不屑的笑和临死前毫不畏惧的狂笑,这些复杂的人物表现,需要足够立体的表演才能真正传递出来。

而站在剧作层面,老王也有着最完整的人物弧光。

从初亮相的汉奸形象,到后来显现的卧底身份,到逐渐丰满的人物前史,再到最后主动出击的爆发与拔高。

这一整个过程,清楚明白,配合范伟的表演,老王这个人物,注定会成为今年最华彩的银幕形象之一。

强质感

最后,氛围拉满的强电影质感。

叙事和人物之外,《铁道英雄》最直观的那个亮点,就是突出沉浸感的视觉影像塑造。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1+1+1=1——

小而精的叙事+小而精的人物+小而精的氛围质感=一部眼前一亮的抗战大片。

这里面,叙事是大脑,人物是四肢,最后这个氛围质感,则更像是覆盖全身的骨架和皮肤,将大脑和四肢联结为一个整体,并呈现出最完美的终极形态。

具体来看,《铁道英雄》在质感和氛围营造上有这几个亮点——

一是极致的环境。

凛冬、大雪、铁道,黑与白、明与暗、正与邪、压迫与反抗。

电影用了大量空镜来辅助传递这种对抗感,肃杀、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观影的沉浸是很好的助力。

二是利落的动作设计。

考虑到类型片的爽感输出,动作戏必然是其中最有力的抓手之一。《铁道英雄》在动作戏的设计上,一方面和深冬的铁路、疾驰的火车做深度的绑定,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一种干脆利落的写实质感。

从开场劫车,到中间遇袭,直至结尾的炸车高潮,每场动作戏都很好地融入了电影的整体叙事,这和其追求写实的逻辑不无关系。

三是写意的群像。

尽管老洪与老王是电影中戏份最重、也最出彩的两个人物,但在全片强调氛围质感的基调下,立群像才是背后的终极目的。

愈是写实的环境,写实的动作,愈会衬托出群像塑造上的写意。当镜头有意无意地将焦点对准大雪中握紧拳头、怒目前视的人群,其试图表达的主题也很清晰了——

战斗的,从来不是铁道队这几个人,而是这片苍茫大地上的每一个炎黄子孙。

结语

总结一下,叙事、人物、质感,是《铁道英雄》做对的三个亮点,也是未来主旋律创作上肉眼可见的核心方向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

更进一步的,主旋律如何在情绪调动和艺术表达上寻得那个平衡,则是考验创作者功力的永恒难题。

从这个角度,《铁道英雄》算是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示范。

而作为本月唯一一部国产大片,电影也承载着带热大盘的重任。年终将至,为2021中国电影收官,《铁道英雄》担得起这个带头人。

关键词: 有多 它就 主旋律

上一篇:总点击量近650万 “进宝FM” 掀起进博会超强声浪

下一篇:自述 | 一个博物馆IP授权专员的工作日常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