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有可看性又有现实意义,这剧可以啊

2021-11-28 12:16: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最近优酷有部新剧《女心理师》风头正劲,上周开播一天,全网热度就top1。

这个热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两位主演,杨紫和井柏然。

一位被誉为90后小花中的演技担当,一位则是玩转大银幕的实力偶像。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先天话题度。

更遑论,这是杨紫2019年以来跟观众见面的第一部新剧,而井柏然更是多年没有小荧幕作品出现。粉丝的期待值早已飙升到颅顶。

两位自带流量话题的演员会为新剧带来关注自不必言,而最终吸引更多观众的,还是这部剧鲜少见到的题材——心理咨询。

这部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小说的《女心理师》,触碰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熟悉的心理咨询领域。

杨紫饰演的心理咨询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想要轻生的高中生、暴饮暴食的钢琴家、产后抑郁的妈妈……

有朋友喜欢这剧的快节奏、单元剧的形式,也有朋友吐槽第一集“悬浮”、“不接地气”、“缺少生活气息”。

争议对于新题材、新剧来说是好事儿,这说明,它至少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在同一议题下创造了更多讨论空间。

怎么说呢,作为提前看片的一批观众,在第一集的前十分钟,我们就预想到了它将面临的争议。

因为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第一个镜头的拍摄手法就设下了明显的门槛。

拼接运动长镜头营造出在都市中穿梭的生活质感,这种拍摄方式本身就是对小荧幕审美的一种挑战。

在长长的运动镜头中,画面信息过于丰富繁杂,观众意识处于失焦状态,无的放矢。导演想要呈现的信息丰富性与观众想要看到的信息准确性之间产生了某种偏差,于是导致大部分观众云山雾罩,只有一小撮习惯大银幕、大景深、长镜头的观众,从中观察到了丰富的细节和线索。

弹幕上,不少二刷的朋友惊喜于自己看到了这一个镜头埋下的伏笔——镜头跟随滑板掠过的每一个都市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未来单元剧中的主角,也都可能正在经历着某些心理困境。

这些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和高浓度的画面信息量冲击着大部分观众对国产剧的惯有认知,而在一些细节处理上的不准确,又将这种冲击,转化为了一种不满。

第一集,井柏然饰演的电台主播钱开逸骑摩托飞身撞车救下试图轻生的女孩,夸张的动作戏设定,让正在寻找剧集调性的观众,瞬间将之归入“悬浮”一类。

而杨紫饰演的自杀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贺顿,五感敏锐到如有神助,闭眼动耳之间,就能察觉到一些微不可闻的信息,让不少观众认为是在神化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

“悬浮”“假”,是它一开始受到诟病的原因。

而这与导演本身的拍摄手法、风格定调,甚至是我们的追剧姿势全都息息相关。

从导演柯汶利曾震撼过我们的大银幕之作《误杀》中不难看出他的一贯风格,悬念、反转、隐藏信息制造戏剧钩子,这全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在这部《女心理师》中,也处处可见他创作风格的延续。

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在用悬疑片的拍法来呈现一个女心理咨询师的故事。

风格与故事之间的反差,无论会引发多大的争议,本质上,都是在一个全新领域的类型探索与试水。

我私以为,在新题材、新类型的尝试期,题材决定着作品的下限,完成度决定着作品的上限。

我们不妨来仔细看看,这一次,在心理咨询师这个全新题材的试水中,它是怎么守住底线又是如何拓展品质上限的。

在国产剧心理咨询师的象限中,这部《女心理师》颇有点垦荒者的意思。有毕淑敏同名小说作为基础,又有丰富充实的专业知识结构支撑,每一个案例的呈现都带有一些科普色彩。

贺顿在治疗过程中向来访者讲述病症的名称、表现甚至是成因,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在帮助剧中的来访者寻找自我症结,某种程度上,对银幕前的观众也算得上是一次有意义的观照。

房树人模型、唤醒理性思维、心理代偿、吊桥效应等诸多专业名词层出不穷,从一开始,这剧就没打算规避晦涩的专业术语,相反,它有意识地在承担一些科普责任。

在这类颇考验专业度的剧集中,专业知识框架的稳定性决定了剧集是否及格。而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不妨来看看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评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文斌对剧中涉及的治疗案例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剧中涉及的案例在心理工作中比较常见,对于公众很有普及价值”。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对贺顿与治疗对象家属的见面深有感触,“单元人物对于心理师贺顿见面时的阻抗反应真实,剧中自杀干预中心的部分画面也具备前瞻性”。

暴饮暴食、焦虑失控、自杀轻生……这些我们看起来似乎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名词,其实恰是这些心理咨询师们每天面对的日常。

而每一种极端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找到症结,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近更新的一个单元故事中,通过对李梦饰演的暴饮暴食者蒋静的心理探寻,完整呈现了一场心理咨询的全貌。

暴饮暴食、催吐、抠吐,直到吐血。

物理检查之下,吐血似乎只是习惯性抠吐导致的结果,只要解决了抠吐问题,这种生理上的病症就会消失。

但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蒋静反复暴食催吐呢?

当物理治疗无法观照到病人的心结所在,心理治疗就到了必须出马的时候。

在一次次咨询交流中,贺顿一点点找到了蒋静的病症所在。

一个从小被母亲强力管制的女孩,一方面想要逃离母亲的掌控,另一方面又想要获得母亲的承认。

在做好自己与做好女儿之间,蒋静找不到出口,两个声音在身体里不断冲撞、反复挤压……

剧中王瑶饰演的产后抑郁妈妈的案例,更是将心理咨询从个体关怀转向了女性关怀、家庭关怀乃至社会关怀。

当原本就足够繁琐的生活被二胎儿子的到来全面升级,妈妈的自我空间被二次挤压,当她的自我被碾碎,生活似乎也失去了色彩……

这些真实动人的单元故事,如同都市万花筒,让我们窥见了一个个坚强外壳下的柔软和脆弱。

都市森林中,找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了解别人的痛苦,也是在观照自我的心灵。

在贺顿的一句句分析中,我们似乎也与剧中的来访者一样,感受到了一次次疗愈。

这种疗愈感更多是剧集在题材和专业度上带来的体验。

当我们将视线转向作品的制作完成度上,才能真正看到,用悬疑片的拍法来呈现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到底靠不靠谱。

就像我们开头聊的,这部剧集一开始就在拍摄手法上存在争议,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悬疑式的呈现方式和倏然而转的镜头语言似乎还真与心理咨询匹配上了。

剧中,贺顿正在与来访者交流,随着来访者的讲述,她跨入了对方的叙述时空,作为另一时空的旁观者细心观察着当时的每一个细节。

与传统的正反打式访谈交流不同,这种镜头语言打破了现实与记忆的壁垒,让我们随着贺顿的发问,穿梭于人物的过去与现在,甚至进入角色的内心,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真实的在场感。

除了镜头上的新意,在角色设置和人物表演上,也都留足了悬念。

几集看下来,专业有余、亲切有度、共情不足是贺顿给人的观感。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很少调动自己的共情能力去建立与来访者的信任关系,冷静疏离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了解这个人物本身有自己的心理创伤,也忍不住怀疑,到底是演员的“精英范儿”表演问题,还是人设就是一个如此缺乏共情的咨询师?

随着剧情发展,贺顿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感也一点点揭开,她亲口承认自己在做咨询时刻意规避调动共情能力。

在人物尚未完全揭秘的前史和即将展开的恋情中,我们找到了贺顿发生转变和自我治愈的可能。

虽然这些无法消弭贺顿身上令人不适的金手指属性和精英范儿,但在故事的时空下,角色有着能够自圆其说的人物前史和心理动机,也算是在这个题材之下,用悬疑手法塑造人物的一点多元尝试。

回到整个剧集的单元剧形式上,会看到整部剧在单元故事上的节奏掌控。

每个单元故事都控制在三集左右,让整个剧时刻保持紧凑的节奏感,营造出有泪点但却不沉溺的观剧感受。

在一个接一个的单元故事中,尽可能多地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和故事,丰富过瘾。

整部剧集,用贺顿的身世、神秘邻居的身份、F档案等悬念作为全剧的戏剧钩子,以大主线与小单元的形式,不停牵拉着故事的节奏感,营造一种充满悬念和紧张的氛围。

心理本就是一场暗战,面上平静无波,心中翻江倒海。

作为拓荒者,这部剧当然有瑕疵、不完美,但至少,它已然触到了心理剧的奥义,时刻营造一种内化的心理张力。在紧张的背后,去探寻每一次心理变化的因缘。

恰是因为心理变化是一种隐秘的、内在的变化,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难被关注、被察觉。而当有人开始看到它、关注它的时候,那些得不到释放的隐痛就有了被治愈的可能。

就像是这部《女心理师》,当它打开了心理咨询师这个题材宝库,用一种艺术真实的方式去呈现故事的时候,那些瑕疵便都成了探索路上的有益尝试。

一切才刚刚开始,给它点耐心和时间,或许,后面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我们呢!

上一篇:“大表姐”归来丨赏色

下一篇:这回,轮到“冰雪运动”当国产剧恋爱背景了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