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
身处广州的Sir终于也在今天翻出衣柜底下的毛衣和冷空气做对抗。
而冬天的寒意,不只是体温的流失。
更是灵魂和肠胃的空虚、寂寞、冷……
幸好。
老朋友如期而至:
《人生一串 第三季》
B站纪录片区的“扛把子”,季季开分9.0。
也是美食区的“一根筋”。
四年来,镜头里只有一个“主角”——烧烤。
那一张张小烧烤摊前的江湖风云,惹得我们隔着屏幕在弹幕和口腔里翻云覆雨。
如今,两年过去。
导演陈英杰带着原班人马再次投奔夜摊。
来。
给你点时间,拿出外卖,我们边吃边聊。
01
看《人生一串》,用什么下饭?
销魂的肉。
没有含糊,一打开,就是“馋死你不偿命”的怼脸特写。
谁是跳动在这炭火上最靓的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滋味也养出一方的口味。
养刁了,就谁也不服谁。
率先出战——淄博广场上的拉客先锋,“平平无奇”五花串。
苏东坡说,要吃肉,肥带瘦。
淄博的烤梅花猪肉,不仅肥瘦相间,还多了一层皮。
别看它现在平平无奇。
烧上火,摆上架。
一切便是艺术:
肥肉,油脂喷香;
瘦肉,焦香紧致;
外皮,软糯柔情。
再与调料合体,撒上芝麻。
如果你是肉串的原教旨主义者,到这一步,已然完全被攻陷。
但也有人想赶新潮。
不急,二号选手参战——肉串卷饼。
小桌上,炭火不熄,趁着余热,肉串转移阵地。
食客徒手上位,抹过热辣的钢签。
裹上一层花生碎,劲中带脆。
然后,两个“黄金配角”登场——小饼和葱。
软饼的小麦香,青葱的葱甜,就着滋滋冒油的五花肉,一口下去,口感和风味又添一层。
嗐,是碳水这个“渣男”。
就像一位外地小伙,自豪地表示,自从来了淄博,大腰子、五花肉、两个大生蚝,全卷一块儿,完全没压力。
△ 女友:就听你嘚瑟
这就完了吗?
不对。
有人吃得讲究,也有人吃得体面。
3号选手,带着优雅的步伐走来——铜网烤肉。
亮堂的大厅内,四方桌上摆放干净整齐的菜码,中间一个小铜网,以拉下风筒为号,只为迎接大片牛肉。
看着粗犷大块,却最是考验你的细心。
两面只需翻烤两次,烤至七、八成熟,才能保有牛肉的弹牙,塞入嘴里,掀起一场齿间的对抗赛。
这也是烤肉中少有的团体项目。
熟悉的人,此时早已拿着夹子和剪子在一旁候场。
有人负责剪肉,有人盯着生熟,有人照看火候,几双筷子悬而未定,待时机一到,便是一番风卷残云,生菜、蒜片、蘸酱一齐招呼。
来自朝鲜族的金社长,道出当地烤肉店的秘诀:
延边黄牛。
密林中的空地散漫饲养,有足够撒欢的地界儿,肉也紧实。
最上等牛肉,是雪花牛肉。
每十头黄牛中,只有一头能拥有雪中玫瑰的惊艳花色。
什么叫高级的食材?
就是看见生的,都忍不住咽口水。
在这里,你将解锁肉的各种形态,在食物链上走一遭。
猪:猪五花、猪小肠、猪头瓣、生猪血......
牛:牛雪花、牛肉粒、牛奶子(你没听错)......
还有,脆鱼鲩、斗鸡爪......
Sir看完只有一个想法:
生而为人,我很庆幸。
02
看《人生一串》,用什么下饭?
诱惑的镜头。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要如何最大程度地冲破屏幕,抓住观众的胃?
在多媒体到达通感这一技术突破之前,片子只能用一个办法。
360度拍出食物的美,让你对着屏幕流哈喇子。
首先,够近。
大特写,看见肉皮的褶皱,溢出的肉汁,晶亮的油。
其次,够慢。
每一帧,能看到肉在弹动,油花四溅,在卤水中徜徉过三小时的鸡爪,此时红亮红亮的。
还很有个性,画面代替语言。
浙江丽水,这座低调的山水小城,有一股神秘力量。
在这里,有一种动物,不能活着离开就算了,还会被五马分尸。
废话不多说。
前方高能:
长画幅,冷色调,还有讲究的对称构图。
这氛围,这场景,乍一看还以为走进了什么法医剖尸现场。
的确是“剖尸”——猪头瓣。
在丽水,猪头瓣已经成了烧烤店必备。
生的看着吓人,熟的看着......是真馋人。
有追求,时不时给自己来点技术上的挑战。
这下真·360度将你环绕。
最后,来,划重点:
绝对不能放过嘴部特写!
只有这迫不及待进行咀嚼的肌肉,抹得油亮的嘴唇,更适合展示人面对美食最原始的欲望。
侧面烘托这一手法,可谓是融会贯通。
谁说吃不能艺术。
食色,性也。
再来个抽帧,配上大提琴曲,可不就是王家卫内味儿了。
03
看《人生一串》,用什么下饭?
“莎士比亚”的文案。
美食或许“千篇一律”。
但调皮的旁白君,仅此一家。
被网友赞是“百万文案”。
分集导演负责撰写,总导演亲自解说。
自家人说话嘛,不用拘礼。
常常是天马行空,想象力爆棚,深谙“蹭热度”手法。
丽水,过年期间,每家每户楼上都要挂几个猪头瓣。
开脑剥皮,眼珠子暴突,很难想象起夜时撞见会是什么样的惨像。
而在旁白的加持下......
恐怖程度直线上升,幼儿故事变惊悚故事。
看到这个粉红色的侧脸
我开始坚信
在大不列颠的“佩奇”一家
应该是来自丽水的移民
贵州安顺的烤猪小肠,比大肠更嫩,比大肠更绵软,比大肠更——跳。
现场一度十分混乱,引来旁白吐槽。
它们有的老实 原地起落
有的叛逆 到处惹祸
有的好玩儿 呼朋唤友
有的暴躁 离家出走
有时候,旁白君为了维持格调,会用上一些文学术语。
看了半夜,才从其中看出两个字:高级。
手写的灵魂字体
是对蒙特里安秩序的反叛
也是对波洛克自由的宣战
有些时候,也不拽什么文词。
就用一种奇妙的比喻,将你绝对不会联想到一块儿的事物放在一起,刺激想象,让人思考一两秒后开口叫绝。
葱 小饼和肉的群口相声
在每一个炭炉边持续返场
以上,说明了文案的专业性和趣味性。
算是十足的加分项。
但留在观众心里的,其实是那一抹丢不开的人情味。
就像第一集结尾的这段话,何止是说给食客。
留在故乡
无非是珍爱
熟悉的邻里 和楼下的小摊儿
而去往他乡
不过是追寻
地道的滋味儿 和地道的人
这段话翻译过来即是:
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从第一季开始,每一集结尾,满屏的“多谢款待”。
它不仅仅是一份美食地图。
更是一份约定。
来年,我们依旧在弹幕相见。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桌上相遇。
喝一杯。
撸一串。
此处便是心安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
上一篇:麻辣周记 | 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新鲜出炉,易烊千玺刘浩存入围
下一篇:万合天宜赶上船了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