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第四期播出后,#刘畅高尚吵架# #刘畅高尚成年人的和好方式#登上热搜。虽然有部分网友站在“上帝”视角就二人行为的对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在沟通上出现了偏差。
而节目中,刘畅和高尚选择用成年人的方式来处理摩擦,尝试着去理解对方,也做出了主动示好的行为。高尚晚上给刘畅打电话发消息,把自己完成的部分发给刘畅;刘畅在汇报时介绍两人的分工、让高尚上台回答问题;在受到表扬时,高尚也非常坦诚地表示主要是刘畅的功劳;回到办公区后,高尚多次询问刘畅要不要帮她带点东西,促成了午餐的结伴同行。
此次争吵事件之所以能够引发大范围的讨论,在于这是很多职场人的真实映照,两人的处境都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节目对职场矛盾冲突的客观展现,让观众看待事物不再局限于个人视角,而是可以看到双方的想法,也看到了在产生矛盾后如何化解矛盾、缓和关系,让观众有所借鉴,有所收获,可以说起到了职场人“粘合剂”的作用。
而本季首次对准医疗行业,还原医学生成长路径的同时,也发挥着更广泛的粘合剂功能:促进大众对医疗行业的了解,病人与医生的相互理解和社会的共融。从这一维度来看,节目再一次突破了一个综艺所能承担的责任价值,为同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示范。
增进大众对医疗行业的了解
社会中的每个人时刻都离不开医疗行业,但大部分人对于医疗体系的运作方式、医护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并不了解,甚至时有抱怨的情况。要加强普通人对于医疗行业的认知,一方面离不开医学机构的科普和大众媒体正确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有着大量年轻受众的综艺节目也是一个良好的载体。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就将观察的焦点对准了医疗行业,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多位医学生心怀医学理想与使命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学习的故事。
为了保证节目对医疗行业呈现的专业性,医学生实习部分的录制定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跟随医学生的视角,观众看到了医护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查收病人、撰写病例,还要轮值夜班,处理各式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李不言第一天值班当晚接到二十多个电话,几乎对铃声产生了应激反应。
另一方面,节目也让观众看到了医疗人才培育的漫长与艰难。医学专业通常要学习五到八年,科研能力与临床经验缺一不可。即便从书本上学习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当面对患者时,依然需要根据个体的临床表现、心理状态等进行评估。而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主任医师,需要至少15年的时间。正如加油团成员陶勇所言,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
以综艺为载体,《令人心动的offer3》充分发挥了社会关联优势和大众传播优势,将医疗行业更好地介绍给观众,让大众了解医生、了解医院、了解医疗系统。节目也因此收到了网友的诸多好评:“被科普了医生的面试过程、职位晋升等,医生真的不容易”“看到了这档综艺的社会意义,培养一名好医生太难了”“医院里的人生百态,医生的艰辛奉献,病患阿姨的乐观笑容,都很打动人”。而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对医生的理解和尊重。
医患关系的粘合
促进病人与医生的相互理解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话精准诠释了医学的使命。医生与患者、家属从来都是需要在统一战线上共同对抗病魔,病人与医生的相互理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令人心动的offer3》真实地记录下医学生们成长道路上亲历的一个个医患故事,诠释着现实的医患关系。
如何面对病人,是每一个医学生在成长为一个成熟医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最初过于冷静的张洽,在张建民主任的耐心引导下和同伴的影响下对患者慢慢变得柔软起来。面对23岁独自来医院做开颅手术的女教师,张洽从接收到术后恢复一路照顾她,最后因为上手术错过了这位病人的出院,看到病人的评价后十分感动。
王蕊虽然因表现不佳被严盛医生批评,但在晚上值夜班时迅速调整好状态去面对患者。遇到谵妄症的爷爷不肯入睡,甚至想要拔掉管子时,王蕊一直温柔耐心地陪伴在他身旁,直到爷爷愿意回房休息。这些日常小细节都透露着医者们的人文关怀。
此前医疗题材的作品多是用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视野来刻画医生的形象,聚焦悲欢离合的戏剧性故事。而《令人心动的offer3》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让观众“近距离”地看到医护人员尽职尽责的付出,以真实客观而富有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艰辛。这些点滴细节的捕捉,有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病患与社会的粘合
促进社会的共融
现代的医学模式为疾病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要把一个病人放在社会现象中去看。随着我国医疗质量水平的持续改善,医疗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早前无法攻克的疾病都有了治愈的手段。但被治愈后的他们如何融入社会,成为了治愈患者的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
《令人心动的offer3》就关注到了这一普遍存在且长期困扰患者的社会现象。在节目中,神经外科的医学生回访了几位癫痫病人,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缺少社交、精神孤独的困扰。比如患者王某某有着29年癫痫病史,手术后几乎和以前的生活圈子彻底割裂,他也因疾病的俗称“羊癫疯”困扰了多年。
通过加油团进一步的讨论可以发现,患者被边缘化、被社会隔离,主要由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的因素所致。一来患者因“病耻感”自我污名化,负面心理情绪带来人际关系冷漠;二来外界对其产生的偏见与歧视,加剧了患者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让他们不敢或者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为了消除群体偏见,医学机构应该进行专业知识科普、对产生“病耻感”的患者展开心理疏导,新闻媒体也应该致力于构建正确信息传播、交流的平台。《令人心动的offer3》就承载起这一社会责任,通过医学生与患者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病人在疾病之外面临的“隐形困境”,并为有着相似经历、被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的群体提供借鉴和帮助。
此外,节目也呼吁普通人的理解和主动相融,#普通人能为消除病耻感做什么#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媒体和网友们的深入探讨,给出了许多提议:比如在疾病的称呼上应该避免带歧视性的表述,避免过度恐慌和对患者的歧视性对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尊重和善意等等。
除去一些常见病证带来的“病耻感”困扰之外,节目也关注到了许多罕见病患者群体。心血管内科的医学生回访了心脏淀粉样变性的病人,让我们看到了罕见病确诊难、治疗难的困境。正如刘畅所言,多一个人知道罕见病,就多一个人重视起来。医学人文的精神核心要求医护人员发自内心地为患者着想,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认同。这一案例,让人看到了医生乃至节目的大爱。
如何用优质内容承载更多的责任价值,是行业持续探讨的课题。《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在创作层面有着极强的“粘合”属性,将个体事件和群体现象通过影像统一起来,将患者的身体病症和“隐形困境”全盘托出。这些内容使其对外也发挥着广泛的“粘合剂”作用:促进大众对医疗行业的了解,病人与医生的相互理解和社会的共融。如果说一档综艺承载起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有限的,那么《令人心动的offer》正在创造新的边界与可能。
上一篇:猛男开花丨赏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