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要说抗击病毒,这剧就有细节可看了

2021-12-09 10:55: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恍惚间,又到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两年前的12月,国内新冠疫情爆发,世界随之而变。

从那之后的这两年,似乎任何与疫情或是病毒相关的影视作品,都会天然让我们多几分关注。

昨天在腾讯视频开播的《埃博拉前线》就是这么一套新剧。

只是,它讲述的是一种比新冠病毒还要恐怖、致死率高达50%-90%的烈性病毒:埃博拉病毒。

2014年,埃博拉在非洲爆发疫情,我们的援非医疗队遭遇了与埃博拉病毒的正面战。在抗击埃博拉病毒一线,一批又一批援非医疗队员奔赴非洲。

这不是什么杜撰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这部《埃博拉前线》就取材于我们的援非医疗队的真实故事。

坦白讲,在当下时期,病毒和疫情确实在题材上有天然的关注度,但也恰因此,在细节上的疏漏就会动辄露怯。

尤其在亲身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新冠疫情之后,防疫常识已经渗透入日常生活,大家的防疫知识与日俱增。这种状况之下,故事专业度、剧情合理性、真实人物和改编过程中的平衡点等全是这类剧集的难点。

从目前的几集来看,这部剧抗住了大家的火眼金睛,剧中对病毒和抗疫的呈现,可谓是细节满满。

历史上,我们的援非医疗队已经有50多年的传承,“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辛劳。

为了呈现这种真实质感,整部剧集保持了历史真实与故事真实的统一,用无处不在的细节营造了故事与现实的呼应。

剧中,罗晋饰演的郑书鹏医生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第19批队员,有一个细节,他的医生编号是3418,看似是一串随意选择的数字,而实际上,每一位援非医疗工作者都有一串唯一的编号。

在现实中,这位郑书鹏的原型人物之一、中国第 23 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援非时的医生编号是3218。

甚至第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18床病人,在真实事件中,也是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确诊病人,他的代号就是“18床”。

3418和18,看似只是简单的两组数字,但对于经历过那场战斗的援非医疗队而言,这两个代号的背后,意味着那场永远不可能被忘记的病毒狙击战。

现实与故事的交错,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上就已经开始了。

故事中像这样对真实细节的截取和化用比比皆是。

甚至牺牲的那位盖斯姆医生,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和名字。

对埃博拉感染和发病症状的呈现,更是力求细节上的真实。

中卡友好医院,一个脚步不稳的病人在搀扶下勉力走进大门。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第一例埃博拉的症状速写。

感染埃博拉的病人出现了高热、肤色改变、昏厥、抽搐、吐血等一连串极端反应。

这是埃博拉烈性病毒入侵人体后的真实状态。

病人呼出的气体颗粒、口鼻喷溅出的污血、体液混杂着血污从救护担架一点点滴落在医院地板上……

一种看不见的病毒就这样悄无声息弥散开来。

病毒在一连串救护操作的过程中蔓延。飞沫、血迹、医患救助过程中的密切接触,这些细碎的画面还原了埃博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即使是与埃博拉打过遭遇战的医护人员们,也被这些细节瞬间带回战场。

这便是真实细节的有力之处。

这些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护人员冲在了最前线,即使,他们当时还不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病人、是否有感染风险。

被病人的鲜血飞溅入眼的盖斯姆医生,跟在担架床后清洁病人血污的援非成员茜茜等四名医护人员相继被感染。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第一次面对埃博拉,医护人员的感染和牺牲在所难免。

可是,我们的援非医疗队不会给病毒第二次侵袭医护人员的机会。

郑书鹏联系到了当地唯一的P4生物实验室。他要弄明白这个烈性病毒到底是不是他们所怀疑的埃博拉。

P4实验室中的细节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P4是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的实验室,也意味着,在这个实验室中进行研究的也是人类认知范围内最可怕、危害等级最高的病毒,比如如炭疽杆菌、霍乱弧菌、埃博拉病毒、天花病毒等可以引起严重或致死的疾病,而且通常无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只有具备专门培训证书并经过允许的医生才能进入P4实验室,郑书鹏和实验室研究员穿过一道道厚重的防护门,穿好严格密封的独立供氧防护服,进入P4实验室。

进入最高级别的P4实验室,意味着与病毒面对面,而唯一能够阻隔医护人员与病毒的,是身上那套厚实密闭的自循环防护服。

当郑书鹏与实验室研究员一起做完样本检测出来,在巨大的亮着红灯的消毒房间内,消毒水从天花板喷洒而下,一种无处不在的危机感四处弥散,埃博拉病毒的战役开始了。

那些防护服、实验室、消毒间的细节,全都让我们进入了一场真实的埃博拉抗疫战。

通过这些外部细节,它迅速建构起了真实的疫情生活状态,一种危机四伏、敌暗我明的恐慌感和紧迫感弥漫在中卡友好医院内外。

当然,对于已经经历了两年新冠疫情的我们而言,大家早已体会到,疫情对人的改变绝不仅仅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状态。更多的,还有它对我们心灵世界的冲击和重塑。

在疫情下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巧妙拿捏,才是这部剧最让人叫绝的地方

埃博拉病毒无法通过空气传播,但是却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剧中,为人爽朗豪迈的谢医生在隔离区门外安抚自己被隔离观察的同事盖斯姆,他远远隔着围栏与盖斯姆对话。

谈话结束,谢医生看到围栏门闩松动,一边接电话一边无意识地伸手扣上了防护门。

几乎是一刹那,他触电般意识到,几分钟之前,已经出现感染症状的盖斯姆刚刚触摸过这个护栏。

一瞬间,谢医生的神情和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紧紧把那只摸过护栏的手藏在身后,脸色顷刻苍白而紧张。

原本是整个医疗队“氛围担当”的谢医生,把自己锁在房间内,用消毒液、酒精反复清洁双手。即使是郑书鹏来找他,他也谎称自己要休息而绝不开门。

就是这么一个细微的触摸围栏的动作,让一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完成了从专业医生到对普通人的转变。

这一刻,医生不过是凡人,在无药可医的烈性病毒面前,他们也会害怕会恐慌。褪去职业光环,他也是一个有软肋、会脆弱的普通个体,他也期待着能够平平安安回家,亲眼见证儿子的降生。

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让我们透过平日里的白衣铠甲,看到了这群战士们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但也恰是这样的人性时刻,才让他们的前行显得更加悲壮。

他们克服了普通人难以克服的恐惧,接纳了普通人无法接纳的危险。

心怀恐惧,脚下却仍然向着恐惧前行,只因为面前有必须阻击的敌人,身后有必须守护的家园。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敬畏的凡人英雄。

当然,英雄并不只有一种。

既有郑书鹏、盖斯姆和谢医生这样的白衣战士,也有剧中何欢(毛晓彤饰)这样的“冒牌医生”。

何欢是华裔调查记者,为了查清楚村子里的钻石走私,假扮无国界医生深入敌营探查。这个人物身上有一种莽撞而赤诚的勇敢。

假扮医生却没有手术技能,剧中通过她与郑书鹏一起为孕妇接生的场景,几个手忙脚乱的细节瞬间揭出了何欢“假医生、真记者”的身份。

从调查钻石走私到体会无国界医生的难处,再到认识到病毒的危险,帮助村子搭建传染隔离站,这套剧在一个个细节中连缀出了何欢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这些细节,病毒不再是一个背景,而是成为影响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叙事动力。

这些细微的情感和真实的心理变化,通向的是无数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

中国援非医疗队跨越半个地球去帮助另一端的非洲同胞抗击埃博拉,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母题,它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诠释,也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助。

主题上的宏大,很容易让故事一不小心就落入大而无当的窠臼。但是这套剧的处理非常巧妙,它没有一味唱高调,而是将情感化整为零地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点滴刻画人物之间绵密而真切的情谊

郑书鹏与盖斯姆之间的友谊让人动容,这两位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医生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信任。

荧幕上,盖斯姆生前为郑书鹏留下一封信,他的遗愿竟然是希望这位医术高超的挚友能够解剖自己的尸体,找到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的方式和过程。

这是何等以命相托的情谊。而在盖斯姆生命的最后一刻,郑书鹏陪在他身边,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与他相拥送别。

荧幕背后,盖斯姆是一个真实的名字,是一位牺牲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医生。而郑书鹏原型人物之一的曹广大夫也确实与这位盖斯姆医生之间有着真切而深厚的友谊。

曹广大夫说:“听到盖斯姆这个名字,看到18床这个数字,情绪就已经无法控制了……”

在真实的世界里,曹广叫盖斯姆“小盖”,小盖偶尔会在下班后去找曹广喝两杯。

在故事的世界里,郑书鹏称盖斯姆为“老盖”,老盖会在家给他做一顿黑漆漆的番茄炒鸡蛋。

在故事与现实的交错中,人物的情感与友谊成为最深的联结。

就像我们会被何欢与她身边非洲小伙儿之间轻松愉快的氛围感染一样,我们也会被援非医疗队队员之间的战友之情深深打动。

新一批援非医疗队员进驻,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面对无药可医的病毒,医疗队员之间生出了牢不可破的战友情谊。他们是医生更是战士,他们要打赢病毒,也绝不要一个战友掉队。

经历过或者说正在经历着新冠疫情的我们,看着这些奋不顾身的白衣战士,总是一不小心就会喉头哽咽,心中升腾起一种无声的感动与敬意。

这个时代,地球是平的,恶性病毒与突发疫情早没有国界之分。一趟飞机、一次航空货运就可能迅速让全世界与病毒面对面。

在剧中这场抗击埃博拉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战士远踏重洋,将病毒狙击在万里之外。

远看,他们是英雄。当我们走近,看到他们克服恐惧和流泪,一次次勇敢上路,甚至选择牺牲,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与家人。

恰是这些细节,如同白衣铠甲的裂隙,让我们在细微处看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勇敢和光辉。

关键词: 就有 可看 要说

上一篇:气质如兰、娟秀优雅的她丨赏色

下一篇:裴斗娜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