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豆瓣,“唯一的标尺”被撕裂之后

2021-12-14 22:31:2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文 │霜绛

豆瓣正在风雨飘摇中自我摆渡。

12月9日,工信部通告下架106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其中包括豆瓣,理由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这是豆瓣最近一次被处罚。而在今年1月至12月期间,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网信办对豆瓣网实施20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累计罚款已达900万元。

在一系列整改行动中,受影响最大模块无疑是“豆瓣小组”。为配合“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豆瓣开展了整治“饭圈”乱象的专项工作,受饭圈文化浸润最深的娱乐小组多次被竖成典型,包含“豆瓣鹅组”、“豆瓣艾玛花园”、“豆瓣拉踩小组”等在内的娱乐大组多次被关停,非娱乐向小组同样遭受牵连。

11月20日,被暂停使用两个月的豆瓣鹅组恢复使用,回归后,组员需要先回答五个问题才能发言,包括“什么是被提倡的理性、友善发言?”“如果发现违规行为,应该如何处理?”等,可见豆瓣对小组风气整改的强烈诉求。12月2日,回归不足10天的豆瓣鹅组和全部小组一起再次被暂停回复功能,并暂停小组“精选”频道的内容更新,时间将延续到12月17日0时。

一系列动作下,这个水深火热中的豆瓣俨然被镀上了一层“饭圈化”的色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豆瓣身上“饭圈的、八卦的、无序的”标签贴得更紧了。豆瓣的割裂,会进一步加剧吗?

“书影音”和“娱乐小组”的割裂

很多豆瓣网友之间流传着一句笑谈:“众所周知,豆瓣只有八组一个小组。”这的确是近年来豆瓣的一个核心标签——书影音之外,它嘈杂、复杂的小组生态。这也频频把豆瓣送上负面热搜。另一方面,刷分、粉黑大战事件层出不穷,“文青”内核同时被入侵。

豆瓣影评人、网友海妖保持着有时候通过豆瓣推荐页面阅读内容的习惯,这个过程中他感受着变化,“一开始首页会推荐一些旅行日志、评论文章、散文这些有质量的文章,也很长,基本都有上千字,后来这类推荐慢慢就没有了。现在哪怕豆瓣还有推荐页面,但推荐的内容都是很短的,偏话题性的。”

这样的改变早有迹可循。豆瓣小组功能的崛起,一方面是源于豆瓣小组生态的封闭性,讨论氛围相对“纯洁”、功能简单直接但对用户友好,其次是饭圈文化和其产生的交叉所带来的红黑流量,放大了外界对其的关注度。影视文化学博士、影评人聆雨子认为,豆瓣之所以会产生“过度饭圈化”的观感,首先是豆瓣直接为电影、电视剧、唱片打分并发表评价,这使得它和饭圈所关注的内容重心产生了直接的交集,“而豆瓣原本的flag立得太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它但凡沾染一点饭圈的色彩,会显得特别扎眼突兀。”在他看来,似乎很难找到根治的办法,“因为豆瓣小组是目前豆瓣最大流量提供者,而书影音那边又算是豆瓣的初心和精神气质支点,两者相互龃龉,但又都不能舍弃。”

豆瓣是什么时候“刹不住车”的?

以八组为代表的娱乐大组频繁被限制使用、书影音评分体系不断被质疑是否科学公正、粉黑大战引发事端的此消彼长……与此同时,政策不断收紧,豆瓣的娱乐大组首当其冲,而相比其他社交平台更自由的舆论环境放大了这种风险。但豆瓣网友大钊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看来,豆瓣内部的“自查”和管控也在不断收紧,“近几年豆瓣的审查变得特别严格,甚至是全网最严格的审查机制,但是仍然多次被约谈和整改”。而小组引发的震荡似乎也波及到了其他板块,他能感觉到,虽然不影响日常使用,但书影音功能的审查也在变得严格,“比如我标记一条书影音,你觉得是没什么问题的东西,但一旦触发什么关键词,可能会被锁几个小时才放出来。”

不少用户对此怨念重重。大钊觉得,如果只保留书影音,豆瓣可能会“存活的更久一点”,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或许不会那么尖锐,但完全“割”掉的话,他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豆瓣的小组远不止于娱乐组,有关艺术、生活、社科和其他奇奇怪怪的脑洞小组层出不穷,豆瓣一位大组的组长橘子汽水所创建的影视剧小组原本在原则上也没有什么限制,但随着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聊老剧居多的氛围渐渐被新剧代替,再后来饭圈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位组长便会开始一次次强调“以剧情角色为主,少讨论真人”等等。当小组涌入大量粉丝后,“有一阵子我会有私信恐惧症。都是粉丝各种反黑举报,但偶尔也会收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豆瓣网友、影评人海妖感受到的是,近两年豆瓣变得越来越焦虑了,大家在越来越关心豆瓣本身存在的好坏,关注其环境的变化,风吹草动就能引发讨论。豆瓣作为国内书影音重要评分体系的构建者,近年来不断涌入大量的资本、制作方和粉丝,环境变得愈发复杂。

聆雨子用“适度出圈”来形容这个阶段的豆瓣:很多小组被饭圈文化所占领,而书影音评分被商业化营销所利用,造成了大批水军涌入,所以现在的豆瓣有种平行世界的味道。

两个世界在豆瓣共存,出圈的部分和拒绝出圈的部分彼此独立,“先去逛逛豆瓣鹅组,再去刷一下豆瓣广播或豆瓣读书,简直会觉得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一个属于文艺青年,一个属于吃瓜群众。后者会做一些前者‘看不上眼’的事情,比如刷分,前者则会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起一些反击,但悲哀的是,这种反击用的依然是后者的逻辑与方法,比如‘打一星运动’,大家觉得豆瓣在后期过度饭圈化,很大程度来自于这种分化”。

从乌托邦到“唯一的标尺”

曾经,发展中的豆瓣也试图进行社交化和线上社区化的开拓,希望把这种基于书影音展开的线上社交导流到更多元的维度上,豆瓣同城、豆瓣市集、豆瓣FM、豆瓣时间等被开发出来。但这些务板块的“出圈尝试”并不是非常成功。同为豆瓣资深用户的聆雨子表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豆瓣用户还是比较喜欢停留在那个最初的“大家都只是喜欢看书看电影”的近似乌托邦的状态里。

这里也形成了豆瓣独一无二的丧文化标签,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里显得极为特殊。豆瓣有多大的争议,就有多少人认同并笃定其“珍贵性”。即便是饱受争议的评分体系,最终给出的评分,也让不少人觉得是“很少违背体感”的。

但今年豆瓣关于评分体系的争议更加喧嚣尘上,流量剧=低分剧几乎成为一种定律,而主旋律、小众文艺片的评分亦有人觉得被过誉。一位影评人告诉骨朵,据他了解,豆瓣有比较强烈的反水军机制,如果遇到组团刷一星或是刷五星的行为,包括打了观影团标签的、带有明显商业性质的好评,会启动人工干预。以及在算法和“粉黑大战”的对冲中,有时候会形成C字形的分布,海妖判断一部剧是不是粉丝向影视作品时,一般就会去看一星和五星的评价是不是多出其他几星太多,“因为研究需要,我也看很多偶像剧,事实上评分质量和粉丝剧其实差不多。粉丝上分这件事的效果真的不大。”

但在日趋复杂的用户组成和观影环境下,无法统一的评分标准成了引发矛盾的温床。

此前不少观众认为,国外作品的评分基线高于国产作品是豆瓣评分的默认审美,而近年来分众化愈加明显,屡屡出现评分人数少/题材小众的高分片和强争议但关注人数超高、最终评分在5分以下的大制作,这显示了同一评分标准下不同的细分场景之间的冲突。“评分机制的不合理就在于这种不公平,不应该只是单独讨论某部片子的评分,而是要放在不同的体系中去评价。”

豆瓣评分的标准不断成为焦点,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始终没有竞品可以替代它。

几位影评人、组长都告诉骨朵,豆瓣一直具备很强的用户黏性,“豆瓣用户比豆瓣运营更在乎豆瓣的生死”,并理解豆瓣内部的一些过度审查行为。相比猫眼、淘票票等app更强的大众审美和其他尚未形成气候就被市场淘汰的软件,豆瓣在多年迭代后,页面依然保留了较为朴素的功能,在核心功能的使用上跟之前没有差别,“找喜欢的电影特别方便”。甚至被当成资料库,不管是小组还是影评、个人文章,获取的信息量和速度有时候比其他渠道都要方便,“在知网搜论文,有时候甚至不如豆瓣搜信息高。”

但与此同时,它在算法上会更倾向于大数据的做法,这在小组和首页推荐上体现地尤为明显,并且创作者的曝光率在算法下有所降低,比如写的评论无法被人刷到、点赞后有可能被推荐,但分流严重,总得来说内容“更多更杂”。从“乌托邦”变成国内的影视作品评分标尺后,豆瓣丧失了一些“小众”的特性,也收获了更多属性的用户。

豆瓣存在的问题和其不可替代性都是肉眼可见的,经历这次“下架风波”后,豆瓣应该还是无法被复制。而豆瓣或许将会在未来不断的磨合和微调中,找准平衡。

关键词: 标尺 豆瓣

上一篇:网剧周榜丨年底大剧pk,《风起洛阳》《谁是凶手》率先抢位

下一篇:骨朵榜单丨2021年12月11日网络影视播放量及指数表现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