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在《开拍吧》,这些青年导演为社会情绪寻找“精神解药”

2021-12-26 22:46:4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影视作品有“为时代叙事”的功能,“作品为谁而拍”,“该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关于这样的问题,青年导演们在《开拍吧》中也在通过实验性的短片作品给出自己的答案——比如以情绪病症为主题创作短片《刹车》的导演沙漠,想的是:“没有办法去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又想做点什么,所以我就站在一个生者的角度,提供一点能量”。

作者:一刀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早在他2010年的著作《倦怠社会》中,总结出一种萌生于现代社会的典型精神状态——“倦怠”,并且他指出“功绩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

而当下,以“倦怠”“孤独”等为代表的情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愈加凸显,并开始成为文学、影视作品关注和反映的一个重要现实方向。就在近期,爱奇艺综艺《开拍吧》中的《刹车》《陪聊》等短片,所直面探讨的抑郁症、孤独等时代症候,在大众中就又一次引发热议;而这一波由“影像药丸”激发疗愈“药效”的探索,也实证着后疫情时代影像创作为时代叙事、用人文之光照亮精神角落的路径

躺平、emo成流行词的背后,情绪病成为时代症候

在权威机构专家参与评选的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卷/内卷”“躺平”“破防”“emo”分别占据了前四的席位,“阳光抑郁症”“空心病”“都市孤独症”等专业词汇对大众来说也不再那么陌生,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能从相关的社会新闻、他人的故事里感同身受。

《刹车》片段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日趋年轻化: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让人颇为吃惊——曾经只与老年人群体有关的“陪伴式服务”,已经扩展到了青年人生活中的“陪跑健身、陪玩游戏”等领域;在1535名受访青年中,有58.7%的人表示体验过陪伴式服务。今年11月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结果更显示:有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

《陪聊》片段

年轻人的社交欲求无以满足,转而寻找相对无压力的、来自陌生人的陪伴服务,聊以缓解心灵的孤独;这正对应了韩炳哲在他的理论中提到的现象:这种倦怠感正在摧毁“一切共同体、集体和亲密关系”

如导演沙漠在《刹车》中呈现的父子关系,正是这种崩坏的亲密关系:“他们离得那么近,但是却从来不了解彼此。”这才导致儿子在选择结束生命后,父亲才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走进过儿子的内心,也未曾给予孩子所需要的温暖和安全感。影评人罗罔极感同身受,他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很爱你,但不理解你”。

《刹车》片段

这正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痛点。日积月累的心结不加以正确的排解,也会在瞬间爆发为“成年人的崩溃”。

随处可见的一则则社会新闻,正印证着这样的现象。一位“深漂”男子在地铁上收到老家母亲出事的消息,在地铁里掩面哭泣许久,同行乘客与网友们都同感“在外打工最害怕突然收到家里的消息”;在从南京开往太原的列车上,一位大姐因与家人产生矛盾而失声痛哭,列车员接连劝解了半个小时也没能止住大姐的泪水。孤独的现代人,正如同王珞丹导演的《陪聊》短片中,像孩子一样抱着毛绒玩具、独自蜷缩在床上的成年男子。人们开始意识到:为自己寻求精神良药,重新学习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直面社会情绪,文艺作品成现代人精神解药

对症下药的前提,是要了解其背后的“病因”。

首先,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提速的当下,每个人都背负了来自社会、家人、同龄人的审视,让都市人在忙于应对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同时,陷入与自己的对抗;同时,忙碌的生活与网络上爆炸的信息流交叠,人们忽略了与身边亲友在真实世界中真诚、深入的情感交流,精神世界的孤独感便缺失了抚慰。

《陪聊》片段

精神的困惑还应寻精神的良药。

很多人都有的经历是:当我们与自己独处时,经典的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往往会因为其对精神世界的鼓舞力量,成为我们向内求解的方式。如今,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关注一些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直面社会话题,希望通过艺术方式,为观众扮演着心灵出口的角色。影像创造出的独特空间,将我们代入故事主人公的视角,更真切地体会和思考生活,也思索自己身处其中的对策。

就像《刹车》故事中,父亲最终选择将关心与救赎,延续给了另一位和已逝儿子同龄的孤独少年,少年也从这来自陌生人的关怀中,获得了他渴望已久的温暖。导演沙漠在讲述创作动机时提到:“没有办法去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又想做点什么,所以我就站在一个生者的角度,提供一点能量。

《刹车》片段

而《陪聊》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人类末日”,观众与影片唯一出镜演员共同聆听“人类遗言”——有人愤怒,有人绝望,也有人选择说出那些藏在心底的话,而主人公父亲充满鼓励话语的遗言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常年幽闭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心,也让观众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留恋与如山的爱意中,感受到人类爱的永恒力量。

这种沉浸式的抚慰力量,让影视直达人们的心灵,成为一剂疗愈精神的“良药”。

感受人文关怀,让观众以平视视角体味百态人生

艺术作品给予人们心理健康的关照,为大众的内心世界照进一束人文之光。无论是因为缺乏父母恰当的爱,无法从原生家庭获得安全感的孤独少年,还是一边要努力工作晋升,一边要照顾家庭老小的职场打工人,又或是因职业特殊性,长期处于高压下的警察、医护工作者等专业人员……这些容易被孤独、焦虑等时代情绪裹挟的“高危人群”,都值得被特别关注和关怀,他们也一直是艺术创作者们叙事的对象,以及实现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动力。

《刹车》片段

如《中国医生》这样聚焦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影片,一方面是对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关怀与致敬,另一方面也促使普通人更全面地了解医护人员、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在《刹车》中,通过对一对父子充满遗憾的亲子关系的展现,将人们的关注引向这群陷入孤独困境的孩子们,提示着社会、父母们给到孩子更多关心和“正确”的爱。

另一方面,影像作品的沉浸式体验,也赋予这种关照独特的效能,让人们也可以通过有治愈力量的影视作品,“亲临”那些不曾到过的空间,经历他人别样的人生,在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展现中,获得关于如何不囿于心中死结、走出自己小世界、勇敢迈出改变步伐的一些启示。

《刹车》片段

英国BBC文化频道曾推出“疫情时期抚慰人心的老电影”片单,引导人们重温那些治愈心灵、鼓舞人心的影片。这其中包括可以让人跟着起舞和歌唱的《雨中曲》,简述浪漫爱情的《当哈利遇到莎莉》,神奇的冒险故事《夺宝奇兵》,可爱逗趣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给人以希望的《机器人总动员》等等——每一部都是让人恢复平静、获得快乐和抚慰的影像良药。人们即使是在自己不曾经历的人生中,也能获得抚慰和启迪。

《开拍吧》里,青年导演们以平视的角度体察细微之处,则为作品赋予了有温度的艺术价值。在节目所呈现的不同风格短片中,为观众设立了多个可代入的情境,探讨了“阳光抑郁症”“职场小人物的心酸”等直戳观众痛点的话题,得以触达多个时代症候人群,让人们或感同身受,或参照反思自己的人生:人们在《刹车》的故事中看见自己与父母的相处,在《谁拿了我的外卖》里看见在职场和家庭间同样两难的自己,也在《陪聊》中并不存在的“世界末日”里,联想到现实中的相似孤独境遇。

《刹车》片段

正因为其治愈心灵的独特疗效,影视作品“为时代叙事”的功能,更值得当下的艺术创作者们复盘、思考。“作品为谁而拍”,“该讲述什么样的故事”,用艺术语言点燃人们心灵的航灯,是影视作品持续拥有观众的优势所在,更是每个时代影视创作者肩上的责任。

THE  

关键词: 解药 情绪 导演

上一篇:导演请指教,观众请出招

下一篇:“半人”偶像,全面崛起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