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喜不喜欢。
爱豆转型,蜂拥进演戏赛道,已经是内娱常规一景。
之前,王一博在《风起洛阳》中的表演,就引发了粉丝与路人间的两极分化评论争议。
但不影响他和梁朝伟搭档,官宣主演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新片[无名]。
陈正道也让王菊在《爱很美味》里玩“自黑”:
“这年头谁还懂戏啊,现在女团都开始演戏了。”
但王菊表演自然,大家看她自黑反而对她更有好感。
与之形成对比的。
却是大多数男团女团爱豆,用他们那仅粉丝可见的可怜演技,“惊悚”了大多普通观众。
爱豆演戏,不是原罪。
借用电竞圈的经典语录:“菜”是原罪。
更迷惑点。
是业务能力明明差到肉眼可见,却常常被粉丝们的“彩虹屁”演技小作文惊到起鸡皮疙瘩。
要不是我看过他的戏,差点就信了呢。
“薛定谔”的爱豆演技,世界的参差。
还记得2018年《偶像练习生》有这么一幕:
张艺兴问舞台下100位练习生:有多少人想成为偶像?
最后,所有人齐刷刷举起了手。
2021年末,再回看这一幕,会颇感讽刺。
因为,练习生们不论为唱跳泼洒过多少热泪,原来都归途如一——
多年唱跳,一朝演戏。
范丞丞从电影[门锁],演到“迷雾剧场”《致命愿望》。
用他那“眼大无神”的冰冷美男形象,渲染了马儿的演技。
林彦俊更厉害些。
前有女爱豆鞠婧祎,以万年不变半永久的爱豆桃花妆,横跨数部古偶剧。
串起了三四五个女主角硬生生一模一样的古偶宇宙。
今有林彦俊,将当年舞台妆容半永久至民国剧《一见倾心》。
挡眼的半拉刘海、永恒翘起的呆毛一根,还有精致眉眼与漂亮眼影,都让人困惑。
这位与男女主画风格格不入的少帅男二,您是从秀场直接穿越过来的吗?
他还不孤独。
整部剧里有这样的少帅三人组,粉雕玉琢的爱豆天团实证,这拍的怕不是民国秀场版F4。
而这只是2021爱豆演戏大赏的一角。
天下苦爱豆演戏久矣。
尤其从2018年两档热门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诞生,热闹宣告内娱“偶像元年”到来。
到今年政策改变之下,选秀热浪戛然而止。
这几年一茬茬的练习生,被急于求成的流水线式造星工业收编、改造,圈一波粉。
再迅速抛入影视剧市场,演戏又收割一波。
甜宠古偶的流行,和爱豆演戏潮的时间线几乎重合。
男俊女美的偶像剧行业,几乎被爱豆们包揽。
程潇今年从《你微笑时很美》的职业电竞选手,演到《良言写意》的复仇女郎。
表演方式就一个字:楞。
《斗罗大陆》的小舞吴宣仪,在《世界微尘里》里再次贡献了“挤眉弄眼”的演技;
曾经火热的“耽改”剧,更是爱豆们成名主场。
肖战和王一博从《陈情令》走红。
前者后来主演了男频大IP《斗罗大陆》,后者主演了近日漩涡中心《风起洛阳》。
和《陈情令》同作者的另一IP《天官赐福》,选角现场堪称“秀人开会”。
最后定下的翟潇闻,早在今年一揽子爱豆“定制剧”中刷遍了脸。
导演许宏宇([喜欢你])也不能拯救集齐了吴宣仪、毕雯珺、翟潇闻的《世界微尘里》(4.8分)。
今年另一部以“丑陋电竞剧”出圈的名作《你微笑时很美》,同样属集齐爱豆的“团建”大剧。
当然,爱豆们还常常出现在表演类综艺里。
梦想着借由综艺转型,却往往充当了节目爆点和反面教材。
陈宥维在《演员请就位》里被尔冬升狠批落泪;
章子怡更借敲打爱豆,出了名句“难道演员是一个最低级的职业吗?”
爱豆演戏,在中文互联网,大多已变成了“笑话”本身。
爱豆和演员是有壁的。
而且越是从小进入练习生赛道,为出道训练多年的爱豆。
与成为一名专业演员之间,越是有壁。
爱豆自也需要表演天赋。
但他们的演戏空间大多在社交平台,在互联网空间。
爱豆其实和纸片人差不了多少,虽然拥有肉身实体,也有感情喜恶,但那些并不重要。
因为爱豆主打是和粉丝间的“情感联系”。
维基百科称爱豆是“与粉丝共享成长过程,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魅力的人物。”
所以有人称爱豆的本业是唱跳,可能都不太准确。
杨超越可以出道,证明唱跳能力并不是标准。
能被粉丝喜爱、有能力建立与粉丝的情感联系,就是爱豆的成功。
他们需要经营“人设”。
女爱豆流行人设是邻家妹妹或元气少女,你能叫得出口的当红女爱豆类型大多都如出一辙。
这也是她们转型演员的便利——甜宠偶像剧中的“傻白甜”女主,真是一抓一大把。
女爱豆们本就长得可爱邻家,稍微研究下角色加本色出演,一般不会太差。
也不会太容易。
不要小瞧娇憨犯傻、嘟嘴卖萌的难演程度,想想多少女明星在此路翻了车。
而男爱豆流行人设则偏向禁欲酷盖型。
比如王一博,就精准击中了这一代追星少女的审美点。
禁欲酷盖同时也是偶像剧偏好人设。
所以你看,在《风起洛阳》。
王一博本人和角色的适配度,已经说不好是选角恰当、本色出演,还是角色本就是为人定制。
到此,爱豆们“表演自己”,都是没问题的。
但再往前一步,要表演一些生活化的、有烟火气的角色,就不在爱豆擅长范围了。
他们大多练习生出身,多年练习生涯时本就相对封闭,很少有在学校和普通职场被打磨的经历。
而一朝成名,更与人间隔绝。
世间百态、人间疾苦、家长里短与平凡浪漫。
都是与爱豆最毫无关系的词汇。
可记得“人艺”老戏骨、90版姜子牙的扮演者蓝天野,曾对年轻人演戏,给出过两点建议:
其一在生活中培养广泛的爱好;其二是大量读书,增长见闻。
因为:“你塑造人物能够鲜明到什么程度,就看你心里积累了多少东西。”
演员作为创作者,本就需要落地。
需要内心深处的旺盛表达欲,和对生活拥有敏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但爱豆比起人更像商品,他们习惯了以及可以做不懂情感的娃娃。
缺失的生活经验,铺满的行程(没时间学习),对角色弱理解带来的程式化外现。
看来“死爹”最难演,都不行
都会在表演上反馈出来。
并且,太多爱豆,把演员门槛看得太低。
演戏,可能并非出自本心,更多是抵达更广泛成功的路径。
2021,养成类选秀亡了。
对观众来说当然是好事。
毕竟,单在当下与未来的荧屏/银幕上,消化这些年来选秀工业下的转型爱豆们,已经足够饱和。
说到底,还是内娱选秀的内在逻辑,本就充满了悖论。
被批量生产的选秀爱豆,被生产出来,就难以再有属于爱豆的唱跳舞台。
内娱爱豆生产,虽然模仿了韩国模式。
但后续所需的展示舞台,却远远没有跟上。
缺少打歌平台的爱豆们,“出道即失业”,出道即开始考虑转型,也是必然的路径。
但转型,是一件比专注唱跳更艰难的事。
因为它意味着。
爱豆本人,将从“夸夸群”“彩虹屁”式的圈层评论体系,进入到面向更广阔、且更严苛的大众审视范围。
这也是每一部“流量明星”主演影视剧,分裂的评价标准背后的真意。
粉丝们对面瘫表演,能有108种不重样的夸法。
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又没义务忍受劣质的表演,和糟糕的体验。
以及糟糕体验完,还要被“尬吹”冲击。
而这种“分裂”最终的解决方式,可能还得回归到:实力。
拿出业务能力,让争议自行消散。
对习惯了24小时佩戴假面、生活在聚光灯下的爱豆们来说,第一件事可能就是:
拿掉爱豆的假面。
就像刘天池曾讲述的那个故事:
以前一代演员,入学第一课,老师看到戴着校徽昂首挺胸的学生,是要一顿臭骂的。
因为,那时候,演员要成为生活里的变色龙,丢到人群里看不见。
他们不需要被额外关注,被前呼后拥。
今天,注意力即是经济的年代,流量爱豆们天然带上了比普通演员更多的光环。
但是,成为好演员的标准并不会因此改变:
与生活发生联系,唤醒观众情感。
对有过度偶像包袱的爱豆来说,自己又觉得适不适合这份职业呢?
影迷互动
你如何看待内娱“爱豆演戏”的现象?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上一篇:新闻丨[长津湖]密钥第三次延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