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后一天,第四个年头的中国电影年度观察。
如果说,2018到2020,是中国电影从繁荣直坠寒冬,继而再遭致命重创的剧变三连。即将过去的2021,至暗褪去,大浪淘沙,留下满地五味杂陈的悲喜。
两年前,一定不会有人想到,漫威有一天会在国内成为违禁品,以此为背景,世界也正陷入许久未见的撕扯与决裂;四年前,或许已经有人想到,下一个超越吴京的人,只能是吴京自己。
但多数时候,中国电影依然身处那个无比熟悉的魔幻现实。
无论年初的惊喜,无数年轻人借贾玲怀念母亲的真诚,尽情释放着亲情之苦乐;还是年尾的惊吓,无数年轻人就舞狮少年形象的争议,撕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对立。
以旁观视角,这至少第N次证明了——
院线电影的影响力,依旧妥妥的第一。
而若论这一年最有力的证明,我想必须是——
电影自会找到它的出路,中国电影在复苏,中国电影不会死。
以下,是深水娱乐观察的2021年中国电影行业观察。
坚守
转眼间,我们要在疫情中,度过第三个春节了。
当影院和内容公司多年的经营,让跨年看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喜闻乐见的仪式时,可能很少有人想起来,影院的隔座售票,已经实行了一年半,情侣们也已经有两个年头,不能够坐在一起跨年一吻了。
2021,是全球疫情躺平的一年。
谁也没想到,这次新冠病毒带来的灾难能够持续这么久,且直到目前都没有向好的趋势。截止目前,美国疫情死亡人数已经超过80万,全球死亡人数超过540万,累计感染2.8亿,在这场二战后影响力最大的抗疫战中,大多数国家选择了佛系,只有中国在保持积极。同时,全球经济通胀、失业压力剧增、毫无共识的国家对立,疫情在制造恐慌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个分裂的世界。
在这种大环境下,截止今日,中国电影2021全年票房为468亿,预计跨年的火爆会让这个数字超过470亿。相比去年的203亿,增幅显著,但比起疫情前的600亿,显然,复苏才刚刚开始。
尽管数字没那么好看,但我还是要为这个成绩喝彩。
这背后,是疫情之下,持续一年的隔座观影和反复消毒,是多轮疫情反弹导致的部分地区影院反复关停,是疫情和影视寒冬导致的上游内容不足,是种种原因下少进口了十几部外片,是国产片扛起了近九成收入的票房。
这个470亿,是热钱几乎全部离开电影行业,票补离场后,几乎没有什么水分的票房,是经济大环境下,本来也没有太多余钱的观众真金白银贡献的票房。
用脚投票的方式,让电影内容为王,情绪至上的趋势愈发明显。打破《战狼2》纪录夺得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长津湖》,和超过54亿的《你好,李焕英》,也夺得了本年的全球电影票房亚季军。
尽管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目前为止,电影作为独特的文化产业,其社交仪式感和由此带来的情感共鸣,还是其他任何娱乐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淘沙
坚守,并不代表一成不变。
在中国电影人坚守寒冬的一年里,行业内不乏暗流涌动。
艺人淘沙。
2021年是娱乐圈瓜田丰收的一年,也是塌房元年。从郑爽开始,到王力宏结束,2021年演艺明星的骚操作,一个比一个大。
也正因此,2021年,成了对流量明星、劣迹艺人的淘沙元年。民意之下,一旦丑闻爆出,代言纷纷解约,多部制作中的电影也就此胎死腹中。除了部分制作中的电影受到影响,以往上映的电影也受到影响。国家对劣迹艺人的零容忍,除了让行业对艺人职业更具敬畏心之外,也让资本在选择演员上更加谨慎。
导演淘沙。
张艺谋、黄建新老当益壮;陈思诚、路阳、陈正道、郭子健皆为类型探索的中坚力量;殷若昕、魏书钧、宋灏霖、沙漠、周青元、刘循子墨、戴墨和邵艺辉等,则在新一代创作者中脱颖而出。
未来几年,还会有大量接受过良好电影教育,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锐导演,带着大批风格各异的新作进入市场,个性化、风格化将是2022年,甚至未来五年内电影市场的大势所趋。
内容淘沙。
2021年,好莱坞大片第一次被中国观众看腻了。国产电影也一样,这一年最大的内容趋势,无异于持续的视听刺激,终于让位于强烈的情感驱动。好莱坞退场后,观众最渴求的是看到能让自己有共鸣的中国故事。
2021年,以《悬崖之上》《中国医生》《长津湖》为代表的主旋律重工业作品,用票房展示了其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你好,李焕英》《唐探3》分别代表了情感与娱乐的强大号召力;《刺杀小说家》《我的婚礼》《我的姐姐》《怒火·重案》《扬名立万》《误杀2》等电影的火爆,证明了观众在青春爱情、亲情写实、科幻动作等类型上的时代刚需。
此外,从节展创投到公司片单都能看到,2021年及至未来的几年,女性意识的崛起,女性创作者的崛起,更将成为中国电影势在必行的趋势之一。
《刺杀小说家》概念图
上游淘沙。
伴随内容的更新换代,2021年的头部影视公司也悄然进行着排位变化。经济大环境下,互联网和房地产依托的影视巨头年关难过,游资热钱撤退,但浮躁情绪的消退,也让真正做内容的精兵团队露出水面。
尽管受疫情影响,多家上市公司的收入都不尽人意,但绝大多数公司都在稳扎稳打,布局未来。
北京文化丑闻与危机影响下仍扭亏为盈;华谊兄弟在营业成本较高的时刻仍咬牙坚持投拍科幻、动画等新类型大制作,持续推进实景娱乐业务;光线传媒一年来收益虽大幅缩减,但其公布的片单仍让人觉得2022未来可期;博纳则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主旋律与大制作上,与香港导演的合作也更加紧密。
从2011年乐视影业成立算起,今年是互联网入局电影行业的第十年。互联网资本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十年的产业链,如今,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上,抖音、快手、B站、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也把目光投向了传统的电影市场。
可以想见,未来新媒体和短视频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也一定是深远的,只不过,未来是零和博弈还是共荣并存,尚无定论。
影院淘沙。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电影市场共有影院14235家、银幕80743块,银幕数正式突破8万块大关,日均新增银幕17.8块。
疫情常态化下,这一增长,来之不易。
图片来自网络
银幕数突破8万块的数字背后,是影管影投的整合兼并,和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一方面,大的影管影投受疫情影响处在资产低位,进行优化和整合,期待疫情后有更加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化需求也促使电影院一点点深入全国各个城镇的毛细血管。
可以想见,未来五年内,影院银幕数继续增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的场馆建成后,中国电影该如何满足新观众的需求,如何让更多观众走入影院,成为未来中国电影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蓄势
一个现实是——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电影产业在上游的内容端,的确形成了不小的缺口。
据统计,2020年全年备案影片仅1430部,大幅低于2019年的3225部,降幅为55.66%,2021年这一数值则降低到了766部。影片拍摄数量的减少,导致了2021年影片库存减少,上映影片数量供给明显不足。
影片数量少,也导致2021年电影市场,有高峰而无高原,档期与非档期的市场两极分化。
无片可映的非档期,市场严重低迷,3、4、6月票房同比创下近五年历史票房新低。与之鲜明对比的,则重大档期影片疯狂扎堆,以及随之而来的必然内卷。
截图来自知乎
但另一方面,可喜的是,虽然影片的绝对数量在降低,但国产电影的头部项目质量稳中有升。
头部项目的火爆,也连带让大档期再创佳绩,春节档、五一档、国庆档等重要档期打破多项影史纪录。清明档、七夕档等小档期也捧火了一些分众电影黑马。
一大批优秀电影创作者的以小博大,让2021这个电影灾年,仍称得上可圈可点。
这一年,中国电影人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是——
中国电影市场缺少的,不是头部爆款,而是腰部精品。
比起票房火热时代,大量的影院一日游炮灰电影,中国电影需要叫好又叫座的头部爆款,更需要能够在冷档期做长线热映的中等体量佳作。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电影规划中,明确将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作为目标。
从2021年创投、产业和公司片单上看,在可见的未来,这一目标不难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独秀
即便忽略疫情的影响,过去五年,也是进口片票房占比逐渐减少的五年。
全球蔓延的疫情,加速了好莱坞的迷茫,全球电影行业的停滞,也凸显出中国电影的独秀。由于2022年疫情仍不明朗,未来的一年,中国电影有望延续这样的独舞。
疫情是全人类的悲剧,但某种程度上,也的确成为了中国电影打破进口片票房依赖的拐点。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和最需要中国故事的观众,这对中国电影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和转折点。未来,靠好内容赢得观众,一定是电影市场的大势所趋。
尤其可贵的是,在好莱坞仍纠结于,选择流媒体还是大银幕时,中国电影坚定地选择了院线,2020年的院转网潮流,几乎没有在2021年出现。
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坚定选择院线的好内容,最终也被高票房给予了有力的肯定。
截图来自微博
去年,我曾在2020年的年度电影观察中写道,面对疫情,电影人正陷入灵魂拷问——
在生死面前,电影还有什么用?它能救死扶伤,挽救人的灵魂吗?电影还是人类的必需品吗?
而在2021年,这些问题似乎已经通过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给出了答案。
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热情并未减弱,甚至更加强烈。电影也许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它仍是人类人性光辉的承载所在。它也许不能救死扶伤,但它是人们受伤后获得精神慰藉的有效方式。
正因为世事多艰,我们才前所未有地更加需要电影。
结语
经过了兵荒马乱的2020,这个2021,的确平和了许多。有时,我们会恍然觉得这世界一如从前,并瞬间清醒,过去的生活,是真的回不去了。
但当极端逐渐成为日常,又不得不惊叹,人类这个物种的适应能力之强。中国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改名、改档、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到公司关门、影院倒闭、其他娱乐方式排队挑战,包括肉眼可见的盈利天花板,这些对中国电影,都早已是再普通不过的见怪不怪;与此同时,电影仍然在一部一部地拍,新人仍然在一个一个地冒,纪录也仍然在一打一打地破。
2021,有人说,后疫情时代,可以躺平,但不要认命。这话对中国电影,或许同样适用。所有电影人都要感谢观众,但大家心里也必须明白——
中国电影能依靠的,从来都只有自己。
面对前所未有渴望中国故事的观众,我们的电影该提供什么样的答案,从中表达怎样的情感?
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中国观众真正需要的电影?
而在满足市场之外,创作者又如何满足自我?
活下来之后,下一个顶点之前,这是我期待中国电影给出的两个答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