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当下影院普遍困惑的问题,现在搞清楚还不晚

2022-01-19 16:42:5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日前,“艾维电影”发布了一篇影院多元化经营案例的文章,其实就是我们走访影院之后的真实记录,但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受到某些人言辞激烈地指责,认为我们在以专业媒体的姿态在误导别人。

我们先将这位网友的观点放出来。没有对与错,这也代表了一部分影院人的真实心声,并且我们相信当下很多做影院的都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得说一说文章的素材来源。

媒体的先进性不仅在于老老实实地写文章,更在于其前瞻性思维,能够将一些新的东西带给大家,助力人们打开视野。很多思路,并不是编辑们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每年我们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去全国各地的影院,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做法,再把他们的实践、思考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带给大家。

当然,这个过程是有选取的,并不是没有目的。我们走访的大都是有思考、有行动、有创新、有成功案例的影院。这些影院给我们启发,基于此推广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做法,以供有想法、想学习的人借鉴、参考。我们写文章,主要是提供一些积极的内容去启迪思想、拓展视野,而不是针对行业现状做发布一些消极的东西。

1. 影院为什么要提升非票收入?‍‍‍‍‍‍

如果票房收入足以支撑房租、足以让影院活下去,那么做不做就随心所欲吧。 

然而,有太多的影院,以目前仅有的票房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房租,那就肯定得有其他收入活下去,不管这个收入的性质是什么,来自何方,必定是“有”才能够“活”的。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一家在二线城市的8个厅影城,面积约2500方左右,按照当前水平,年票房800万左右已经算是中上水平,若是按照年票房20%来算租金,则为160万一年,二线城市有租金低于200万的有多少?

就目前来说,票房2000万以上的影城,全国都不到100家,1000万票房以上的影城,全国也不超过10%,影院大都被不低的租金压得喘不过气来。

数一数去年单日票房低于3000万的有多少天?这样的数据,从商业逻辑上看是没有价值的,关门就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不退出,增收是唯一选择。但主业增收谈何容易,正因为还是有很多不甘心坐以待毙的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新奇的花样。

2. 影院做副业,和做深做精并不矛盾

有人说以前的事业越做越宽,今后的事业越做越深,小编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无论是越做越精、还是越做越深,小编认为这和提升非票业务收入并不矛盾。

我们强调的副业一定是在影院基础上做,影院+,影院肯定是基础,而不是放弃电影去经营其他行业,这个界限需要分清。海底捞美甲,是针对吃饭的人来做美甲服务延伸,或是吸引有美甲需求的客人来吃火锅而不是另辟专业的美甲业务。影院也是如此,做副业的界限是依附于影院,看电影的人有这个需求,或者这些需求的人也可以看电影。

中环影城负责人王征曾说:“来我这里看电影的人总有一天会来我这里吃饭,来我这里吃饭的人总有一天会来我这里看电影。”事实上,他的客户也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有的是来这里看电影突然发现这里可以享受美食,感觉良好;而有的则是本来是来吃一顿饭,结果发现这边看一场电影也很不错……

诚然,吃饭有专门的酒店、饭馆,光从吃饭这个事情看,影院也无法和他们竞争。但是专门去吃饭的人,目的性很强,本来就不是你的客户。咱们做的只是服务的延伸,看电影的客户也有这些需求,影院正好可以满足,从而提升竞争力和黏度。同样的影院,我就想去他家看,因为他家可以顺便吃个饭并且饭也挺好吃的。如果你经营得出彩,还可以把本来只是来吃饭的客户变成观影客户。难道不是这样的逻辑吗?

并且,引进其他业态,并不是一定要影院自己去经营,这其中有很多合作模式,比如场地出租,又比如更深度的股份合作模式,这些都是根据影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要明白,当下的消费者更多是不确定消费对象,你不能确定他主要的或是唯一的需求是什么,这就解释了现在的购物中心变得越来越多元。如果影院能满足这样的潮流,无疑生存能力就强。

这便是对这个行业做深的正确理解。

‍‍‍‍‍‍

3. 创新不等于成功,但日子过得好的一定是会创新的人

影院该不该做副业,关键的矛盾点在于:副业需要基于影院人流,没有人流,不是找死吗?这便是一部分人的观点。

当前,不要把引流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电影上。电影不可能再像以前娱乐消费匮乏的时候这么受人重视、追捧,这是规律,古今中外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365天靠仅有的几部头部电影引流,够吗?

应该看到,创新经营中是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当前影院人流少了,那么传统模式下的非票收入也在下滑。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当前非票收入维持在15%已经算是下了功夫了,有的是断崖式下滑。

但是他们的非票收入却没有因为这种下滑而停滞不前。比方说中环影城,没有几千万的票房,但是他们经营咖啡、餐馆、音乐酒吧、健身房等这部分的收入可以活得很滋润。全国3000万的日票房,影院一天的票房收入还比不上卖酒的收入。

深圳新天影院的面包房,月销售额也可以达到30万+,可以抵得上普通影城一个月的票房收入,他们同样用“网红影院”的魅力以及高端的放映设施,获取竞争优势,然后基于影院,开展面包房、咖啡吧业务,你无法具体测算哪些人流是电影带来的,哪些是面包咖啡带来的,只能说是相互影响。

“影院+”的尝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观影人流的增加。资深影管专家刘建新,接手星博正华影城时,该影城濒临破产,他通过创新经营将影城从年票房257万元做到1321万元。改造VIP厅、做剧场、3D艺术画体验馆、VR、小型的儿童堡、免费的健身等等,257万的年票房人流有多少是可以想象的,但刘总依然尝试了这么多其他业态,很难说这些业态对后来的票房提升没有作用

创新和成功之间不能画上等号,甚至创新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但是要起死回生,是一定需要创新的。

诚然,多业态融合也好,多元经营也罢,的确有主次的。这个“主”便是电影,所有在做多元经营的人,并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副业上,而是利用影院已有的资源、场地“顺带经营”。怎么经营,才能实现主业和副业之间的相互引流,这是手段问题,而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可行。影院怎么经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存在那种方式是对的还是错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凡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回到我们“艾维电影”的初心,就是立足于给行业提供一些新的观点、做法,是鼓励影院因地制宜去尝试,我们的文章不是文件,让所有影院都按照这样的模式去做,我们只是给有想法的人一种思路、借鉴、参考。

要不要做“影院+”,这完全出自你是怎么个心态以及影院是否想活下去的需要,并不是每家影院都需要生存。主业做不下去了,自然得关门,也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对于不想关门的,自然得从电影之外寻找出路,因为主业就摆在那里,这是行业发展的规律。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影院也一样,面对当前环境,影院怎么想办法减少损失、增加收入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也希望行业人士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没有人流做什么都做不起来这是一种观点,说得也很有道理,那么怎么办?怎么解决?这才是有建设意义的。我们愿意倾听每一个人的观点,我们更愿意倾听观点之下的解法和行动,因为后者才是行业所期盼的。

(文、题图来自艾维电影图库)

关键词: 不晚 困惑 影院

上一篇:多金又有才,这个老帅哥让人嫉妒

下一篇:全明星突破,把电影拍成杂志,只有这位强迫症大神了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