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文牧野的《药神》和《奇迹》,行业的现实主义创作密码

2022-02-14 17:52:0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文 │经纬

如果说以猛火煮制的《我不是药神》是一剂可以影响社会现实和制度的良药,那么以文火炖成的《奇迹·笨小孩》则是一碗能映照现实却又落入理想化窠臼的鸡汤。寒冬很冷,许多人需要一碗鸡汤,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喝。

然而对于青年导演文牧野来说,专注于现实题材一路走来,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很好平衡艺术表达和实现商业性目的的创作之路,即“现实主义+商业化”的模式,或者说现实主义类型化的创作密码。

现实主义/社会性

“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这是《我不是药神》对于残酷社会现实的精准提炼。到了《奇迹·笨小孩》中,社会现实被理想化了:“只要咱们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来看,《奇迹》在叙事、人物塑造、场景、服化道等层面充满了创作者的努力与匠心,但与《药神》的30亿票房、豆瓣9.0高分相比,《奇迹》目前的8亿票房、7.4分显然并没有再造奇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春节档期的调性与影片压抑的现实基调之间的矛盾,也有今天观众对于这种底层人物成功逆袭的套路故事难生共鸣。毕竟现实就是现实,不太会发生什么奇迹。有豆瓣网友评论影片:“过程才是现实,结尾只是理想”、“句号也可以不用画那么圆,现实总有遗憾”、“金手指爽文,缺少真实生活的应有逻辑”……

主题之外,在人设上,《药神》中的程勇是一个商店老板、普通人,他最开始卖神油、打老婆,是一个痞气十足的中年油腻男,后来卖药赚了钱又目睹了残酷现实才良心发现以身犯险,这是真实人性的集中体现。而《奇迹》中的景浩则从始至终就是一个聪明上进,有担当、敢拼搏的血气少年,一路“过关斩将”式的奋斗历程更像是一个当代的少年英雄成功记。

无论是从程勇“为挣钱而卖药”到景浩“为治病而挣钱”的人物动机变动,还是从程勇“因销售假药罪而入狱”到景浩“因努力奋斗而成功”的理想化结局,文牧野在作品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现实问题,但《药神》中没有药神,《奇迹》里却诞生了奇迹,这是创作者的想象式呈现。

正如文牧野自己所说:“现在这个时代是渐渐地趋于共性化,就是进入一个更市场面的状态,然后人们更需要正面能量的东西,因为经济开始走低,所以人们需要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找到一些相对正面和温暖的东西……”

温暖是现实的一抹亮色,《药神》和《奇迹》在许多方面都拥有这种亮色。在《药神》中无论是程勇的转变,还是黄毛的舍命护药,以及最后程勇在囚车上众人沿路送行等情节,这是关乎病人生死存亡与人间大爱的温暖与正能量。但《奇迹》的温暖更多体现在“奇迹小队”成员的无私跟随及结尾的“合伙人高光时刻”,这些情节的设置逻辑不甚严谨,有些牵强。

商业化/娱乐性

文牧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起他拍电影有三个性:娱乐性、社会性、灵魂性。

排首位的娱乐性在他两部影片中都有着极为娴熟的表达。《奇迹》比《药神》在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奇迹》中的“奇迹小队”:20岁的厂长景浩(易烊千玺饰)、老人院护工梁永诚(田雨饰)、网瘾青年张超(许君聪饰)、救助流浪狗的拳击手张龙豪(公磊饰)、七十岁也要发光发热的瘸腿老头(巩金国饰),从形象到身份既写实又有趣味性。而《药神》的几位主要人物:卖神油的程勇、跳钢管舞的单身妈妈、屠宰场打工的黄毛、会说英语的老牧师等,身份设置符合一定现实性的同时又极具戏剧性。

《药神》里的商业元素有追击、打架、撞车、走私、跳钢管舞等,《奇迹》更是在故事主线之上将类型化做到了极致:一场景浩骑摩托穿街巷赶到车站的戏份中,使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桥段,将紧张感拉满;另一场景浩追车、夺车戏也是紧张刺激的大片既视感;一段奇迹小队在卡车上演唱《海阔天空》的浪漫蒙太奇以及面对讨债的流氓团伙,“奇迹小队”不分老幼地与他们干仗等。

这几场戏看似夸张,但娱乐性十足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嵌入了主线剧情当中。这也体现了在剧作层面,《奇迹》完全遵循了商业片的叙事规律。即主角景浩有了挣钱救妹妹的目标,然后集结队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传统剧作模式。

《药神》和《奇迹》都以服务剧情与现实表达的精准度,颇为精致地将配乐、剪辑、摄影、美术等层面在各自的影片当中缝合了起来。《药神》开场的印度舞曲,欢快的印度之旅剪辑,卖药赚钱段落的流畅蒙太奇运用;《奇迹》在台风天雨夜的压抑感和在工友婚礼上的明亮感,在多个“最后一分钟营救”段落和浪漫的蒙太奇名场面所体现出来的娱乐性与商业化、类型化叙事,正是文牧野电影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秘诀之一。

用类型化的模式打造主旋律、现实主义

相比于纯粹的现实主义创作所带来的“文艺感”与粗粝的“纪录片感”,类型化的现实主义能从更为细分和成熟的角度去包装影片,让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受众更为广泛。而相比于纯粹的商业类型片,类型化的现实主义又在主题表达上更为厚重与贴合现实,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现实主义上,努力找到作者表达跟商业市场中间的一个平衡,如何把这个在中国还没明确的类型继续深入下去。”文牧野如是说。

在当下的行业语境中,现实主义电影甚至可以直接纳入到更广阔的主旋律影片的范畴内。近几年主旋律及现实主义创作是风潮,也是一条亟需行业共同探索的阳光道。在“主旋律大制作”的模式下,多数电影创作者会将目光聚焦在时代英雄的塑造和战争、警匪等大场面的拍摄上,如《战狼》《长津湖》等,但也有像《药神》《奇迹》这类着力塑造小人物,以现实的关怀勾勒当下的时代轮廓的主旋律。

尽管《奇迹》并没有再次造就票房和口碑奇迹,但这套“现实主义+商业化”的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十分适用的。清晰的主线、明确的主题、层层递进的压力、最终大团圆的结局以及各种类型元素,虽然站在真正的现实主义层面看这是戏剧化的、套路化的,但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好莱坞,乃至日韩,这套类型化的叙事模式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确定性与观影的安全感,因而备受各国创作者欢迎。

文牧野凭借《我不是药神》创造了票房和口碑奇迹,《奇迹·笨小孩》更多是一种“现实主义+商业化”的类型极致化实践,或为行业的主旋律、现实题材电影,提供了一种范本和启示。即在稳定的剧作框架之下,将各种商业元素充分填充,再将视角对准现实与普通人,与最广泛的观众达成共情。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上一篇:前夫横死,丈夫入狱,为亲侄孙女孙俪颁奖,胡慧中的一生充满传奇

下一篇:这么燃的罕见功夫剧,TVB拿它当炮灰,真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