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档,抛开观影人次和票房,有一个数据倒“颇为亮眼”。那便是放映场次。
虎年春节档,总放映场次为314.8万场,创历年之新高。
01
确实,从数据上看,近5年,总放映场次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的8500多万场增加到2019年的1.27亿场,2021年仍然维持1.23亿的总场次,仅次于2019年。
各区域放映场次情况(亿)
从区域来看,2019年之前,各线城市放映场次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具体到天,像春节档这样的旺季,场次可以达到50万,比如今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场次达到56.4万,初二这一天也到达51.8万。而在没有什么大片的淡季,场次则为30多万,大概平均每个厅一天排4场(按照8万块银幕计算)。
实际上,对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影院来讲,平均每个厅一天的场次可能远不止4场。以杭州某郊区影院为例,根据淘票票数据,本周四当天普通厅一天的场次平均为7场。每个厅每天排5-6场的影院很常见。
02
诚然,放映场次的增加是市场繁荣的一个表象。但若是这个增加是建立在观影人次减少的基础上,那就是另外一番说法了。
那么一场电影到底有多少人呢?这涉及到“场均人次”的概念。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与逐年上涨的放映场次不同,场均人次在逐年下降。
上表是32省(市)近5年的场均人次情况。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场均人次是在逐年下降的。2019年,大部分地区下降幅度不超过20%,场均人次为个位数的仅有新疆;2021年绝大部分地区场均人次的下滑幅度超过20%;其中场均人次超过20人的没有,为个位数则有8个省份。
淡季很多时候,一天的场均人次都不到10人。比如2021年的3月,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第一周周一到周五的场均人次只有5.6人,周末11.2人;第二周周一到周五场均人次4.6人,周末11.1人……如果细化到天,可能有很多天数,全天的场均人次在5人以下,比如今年1月份,有17天场均人次为4。而白天的场均人次很可能只有2-3人,看一场电影俨然是一次“包场”,这其实就代表了“淡季”的水平。
03
以上可以看出,全国影院几乎都存在场次多、上座率低、观众人数不足的现象。这就关系到效益问题。如果平均每场不足10人,一天还要安排30多场,那么场次是严重过剩的。
这对影院而言,各方面的成本都在浪费。多放一场,并不只是电费成本,放映设备、座椅、灯光、银幕等等都是损耗,而这部分的损失往往是被忽视的。
如果仅算电费一项,每场按5千瓦时及1.5小时时长,电费以每千瓦时1元计算,平均耗费7.5元,一家影院一年如果减少10%(以8个厅,每天放映场次40,全年放映1.44万场即为1440场)的场次,就将减少电费支出超万元。全国来讲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更不用说其他开销了。
鉴于此,有必要严控成本,适当减少放映场次。
某行业人士就曾直言道:“虽然我国的放映场次逐年增长,但这也仅能代表新开影院增多,对于市场效率并没有实际意义。而中国影院的整体经营效率之所以不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无效放映场次拖了后腿。”(他们将那些已经排映,但是观众极少,只有一两个人的场次称之为无效场次)
况且,观影人次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场次的多少,两者之间不是正比关系。下表已经说明问题。
近5年放映场次和人次情况(亿)
因此,对影院来说,适当减少放映场次是可以提升效益的。特别是遇到“片荒”的时候,影院可以视情况不开上午场或者减少白天的场次,完全没有必要如例行公事般排足场次。把这部分资源用在别的地方,做到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事实上,一些影院已经认识问题所在,去年已经做出了行动,比如不开上午场,减少下午场等。有数据可以佐证,我们以每块银幕的年场次为指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每块银幕的年场次是在降低的,2021年更为明显。这其中虽有疫情因素,但总体趋势是减少的。
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起眼的低效率的场次,对影院来讲没有增加效益,反而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其实增效的方式,不是只有“减人”,严控放映场次,也是增效的重要方面。
从大的方面来讲,这种无效的场次,浪费的是社会资源,也是和节能减排的绿色主题背道而驰。数据显示,消耗1度电对应的碳排放量是0.785公斤,若是每家影院每年节省1万度电,那么就可以减少7850公斤碳,一万家影院则可以减少7.85万吨碳排放,这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做出了贡献。
所以,作为经营管理者,低效率场次带来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
(题图来源:艾维电影图库;图文无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