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假如希魔被他杀了……二战脑洞片,奥斯卡影帝为英国罪人洗白?

2022-03-03 16:38:0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把历史拍成电影,是很多导演尝试的艺术创作。

除了按部就班再现过去,还有人试图给历史设计一种“假如”,于伦敦电影节放映的《慕尼黑:战争边缘》就拿二战开脑洞。

本文有剧透。

1

1938年秋天,比冷风更先震动欧洲的,是希特勒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占领苏台德地区的消息。

无论政治风云多么诡谲,终归有许多活跃其中的小人物,比如此刻正焦头烂额的德国外交官保罗。

尽管供职于希特勒麾下的德国政府,但保罗却是反希特勒联盟成员,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残忍暴虐的希特勒下台。

然而此刻的德国,哪怕社会处于战后疗愈阶段,希特勒的煽动仍然给民粹主义留下喘息余地。

为了彻底结束战争带来的噩梦,反希特勒联盟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支持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战争罪推翻希特勒独裁统治。

可就在这个关键点,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发来准备出面调解的提议。

早在五月危机时,捷克斯洛伐克便在英法两国联合庇佑下恢复主权,英法两国也深知,一旦苏台德地区被侵占,他们也将再次陷入可怕的战争,而绥靖政策是此刻最划算的解决方式。

英国的“和平申请”挡住了反希特勒联盟的战争之路,情急之下,保罗想起了老同学——莱格特。

多年前,保罗和女友丽娜曾与莱格特一同读书,三个人感情交好,形影不离。

可惜,当年的热血青年因为政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

如今保罗知晓莱格特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秘书,管不了许多便找人传信,说希望莱格特能够将一份透露希特勒真实计划的秘密文件交给英国首相。

与保罗一样反战的莱格特心下同意了这次行动,但他并不知道这场谈判背后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们的计划举步维艰。

随谈判开始,种种阴差阳错与运气不佳让保罗和格莱特陷入绝望。

最终,决定破釜沉舟的保罗凭借外交官身份成功见到希特勒本人,趁警卫官不在的当口,他获得了一次射击希特勒的绝佳机会,可这场刺杀似乎却远比想象中更艰难。

2

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慕尼黑协定》为背景,《慕尼黑:战争边缘》塑造了台前幕后两大人物集群。

活跃在表层的,是外交官保罗与故交莱格特。

面对战争阴云,两个追求和平的小人物用尽各种谍战手腕,只为说服领导人改变意志。

当然,在保罗与莱格特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关键人物——丽娜。

当初保罗与朋友分道扬镳,就因为他在一战前是个狂热的希特勒信徒,然而当他亲眼见到被一战凌虐成植物人的丽娜后,这才恍然大悟,重新选择站在希特勒对立面。

而保罗与警卫官的不合、四处游说的努力乃至最终与希特勒对峙,都将这个角色转变塑造得相对完整。

与之相对应,作为“英国良心”的莱格特则在后半段发力,以其对政治的绝望,化身反战符号,给观众展现历史无情。

不过,就像电影名称所说的“战争边缘”一样,小人物只是台前筹码,真正撼动世界格局的还是他们所供职的两位领导人——希特勒和张伯伦。

《慕尼黑:战争边缘》中的希特勒并不是所有作品中最神似的一个,但身材矮小的他仍然爆发出可怕气场,也正是这种睥睨天下的厉害让本打算进行刺杀活动的保罗迟迟无法开枪。

张伯伦的角色则比希特勒更复杂。

在主角看来,绥靖政策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一年后爆发的战争也证明英国拿到的不过是空头支票,但作为政治家的张伯伦却更希望通过延迟战争稳固选民、安抚国内厌战情绪,并且为同盟国留下战备空间。

有人说这是在为张伯伦翻案,但更多的历史资料证明,此时的英国实力并非弱于德国,也许阻止苏台德地区被侵占就真的能避免二战发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如保罗迟迟无法扣动的扳机一样,人们再也等不到清档重来的机会。

3

《慕尼黑:战争边缘》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国际畅销间谍小说《慕尼黑》,原著本身就是一场躺在史料上的创作,经过电影加工自然更夸大事实,比如真有人暗通款曲制止协定达成吗?真有人曾差点成功刺杀希特勒吗?

这些湮没在历史的轶闻,显然都找不到准确答案。

不过,在真实欧洲史上,与其说是希特勒统治强大,倒不如说正是其他国的绥靖政策壮大了他本人的影响力。

影片涉及的《慕尼黑协定》达成前,希特勒就已拿下奥地利,一开始担心被英法干预的他还显得小心翼翼,可当他发现几乎一点阻力都没之后,大刀阔斧侵略就开始了。

就是因为这种试探性的模糊政策,才让纳粹德国变成了全世界噩梦,也把和平变成梦幻泡影。

因此,选取典型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板的《慕尼黑:战争边缘》更像一种历史的镜像,它让当下的人们看到所有偶然背后的必然。

更加平易近人的是,听起来稍显枯燥乏味的历史争斗,并没有在电影中变得无聊。

这得益于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聪明地选择了以保罗、莱格特和丽娜三位同学的故事为叙事主线,加上尔虞我诈的谍战戏码,迅速把大化小地落入具体的场景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张伯伦的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恩斯(《蝴蝶君》),形似神也似的演绎,几乎让这位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政治家重生。

尽管半真半虚的故事与提早预知的现实结果使得主线剧情稍显套路,但作为一部面向历史的作品,《慕尼黑:战争边缘》仍然传递了一种厚重历史观:

也许历史无法落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但所有的挣扎和反思却一定由他们拼凑而来,如果这世界上失去了人类历史的旁观者,那剧痛的时代很快便会卷土重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Movie

推 荐 阅 读

关键词: 奥斯卡影帝

上一篇:《相逢时节》四个年轻演员不简单,夏梦是校花,有人与雷佳音神似

下一篇:戛纳、威尼斯拒绝俄罗斯官方代表团参加 欧洲电影奖排除俄罗斯电影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