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撰稿人 | 凤梨罐头
一个喜欢看恐怖片的影迷。
韩国影人这几年在北美风头尽出,前有奉俊昊一骑绝尘登顶奥斯卡,后有《鱿鱼的游戏》红遍全球。
其实在主流之外的独立电影圈,韩裔创作者早已发光发热,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韩裔导演郭共达。
近期他与知名演员科林·法瑞尔合作了一部科幻电影,在A24的出品助力下,本片去年一举入围戛纳,它的故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杨之后》
如今已经成为诸多影迷心中金字招牌的A24,时光君在此前的文章也有过介绍(戳我回顾),在此就不再多说。
这次A24出品《杨之后》不算意外,另一位韩裔导演的《米纳里》同样由它投资发行,并成功帮助尹汝贞拿到奥斯卡最佳女配。
同时《杨之后》的故事,也有着A24一贯青睐的题材和“噱头”,未来世界的软科幻片,以及又要被你们吐槽“政治正确“的组合——
白人丈夫+黑人妻子+中国养女+中国机器人。
机器人“死”后
影片改编自科幻小说家亚历山大·韦恩斯坦的同名短篇小说。
他的另一部短篇《新世界的孩子》也将由《别告诉她》的华裔导演王子逸进行翻拍。
《杨之后》世界观设定是在未来世界,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从外形上看和真实人类几乎无异的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甚至可以依据种族来进行制造。
主角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购买了一个名字叫“杨”的机器中国人,希望能让自己的中国养女美香,借此更贴近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杨有着非常丰富的中国知识,同时也是一位温柔负责的“哥哥”和保姆,给予了美香非常多的陪伴和教导,因此成为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家四口一起参加家庭舞蹈比赛
然而电影开始不久后,杨意外宕机,并且由于他是一个“翻新款”,无法获得官方正常的售后保障。
杰克找不到能修好杨的方法,杨再也没有醒过来。
之后,杰克偶然通过一个非法改装的老板获得了杨的内存条,里面储存了杨自出厂以来记录下的诸多影像片段。
正常来说,这些早该被“格式化”,它们却不存在于系统程序里。
机器人杨竟然暗自拥有了自己的记忆,哪怕在未来,这仍是人类从未有过的发现。
杰克在夜深人静时反复观看这些片段,才发现杨原来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他私藏的记忆文件中,还反复出现一位陌生的克隆女孩。
杨似乎对她有着特殊的情感?
于是,杰克像破案一样询问、探访,四处寻找女孩,对杨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了解。
机器人无法修理的宕机,等同于人类的死亡,等同于杰克一家失去得绝症的亲人,影片因此始终弥漫着伤感孤独的“丧子”氛围。
郭共达将原小说中杰克自己的回忆,改为了杰克观看杨的回忆,通过整理杨的遗物,走入机器人思想的深处。
这样的变动让整部电影的主题表达,更加具有存在主义式的哲学思考。
杰克透过杨的视角,看到自己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片段,看到宇宙从树叶缝隙投下的斑驳,看到时光在每一任主人身上留下的皱痕……
安静的镜头也化作杨的双眼,向我们传递他眼中曾有过的或美妙或残忍的瞬间。
这一切很难不联想到《银翼杀手》中仿生人那段如诗如歌的台词。
《杨之后》的故事显然也是在回应“机器人是否会梦见电子羊”的经典科幻命题。
杨能够自主选择“记忆”的行为,正是我们理解电影的关键。
这一点早在一开场就已经暗示我们,电影的开头是一家人站在一起摆好姿势让杨拍照,并催促着他按下快门后一起入镜。
杨的行为明显有点滞后。
此后杨的记忆片段中也再次出现这个场景,看完全片我们再回味开头就能发现,杨和相机其实早已是一体的,他滞后的几秒正是在用自己“拍”下眼前人与事。
仅一个简单镜头,就确立了全片的切入点,不得不佩服导演郭共达精确的想法。
郭共达与《在哥伦布》
导演郭共达的经历十分特别,拍剧情长片之前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电影研究专家和视频论文创作者,制作了许多关于电影史的视频论文。
2017年,他选择登上更广阔的舞台,电影处女作《在哥伦布》在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片中约翰·赵饰演的男主角金因为父亲意外昏迷而来到哥伦布,在这里偶遇了本地少女凯西,两个人在哥伦布各种古典优雅的建筑之间散步聊天,期间因为观念的不同,他们也产生了争执。
故事情节上来看,《在哥伦布》是一部非常平淡的电影,但是这不代表着剧情的浅薄。
金和凯西两个人的交谈和争执其实亚洲与美国观念之间的一次碰撞,身为韩国移民的郭共达选择让两者在一个平等关系上互相影响,最终达成一种和解。
传统的美国电影中,外来移民都为美国梦而来,而《在哥伦布》则拒绝这种叙事,反而让金促成了凯西的转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一条线将《在哥伦布》与《杨之后》连接起来。
《在哥伦布》中的金代表外来的亚洲文化,凯西代表美国的本土思维,《杨之后》中杨代表的是新的种族机器人,杰克则是坚持“人类血统纯洁”的保守派。
关于杰克的“保守”在电影中着墨不多,但在小说中反复提及。
小说里杰克非常不喜欢克隆人,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收养美香,而不是克隆出一个孩子的原因,随着剧情的推进,杰克对克隆人的态度从内心里也有了一些变化。
《在哥伦布》中亚洲与美国之间的观念碰撞在《杨之后》中演变成人类和机器人“种族”之间的磨合。
《杨之后》也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上做出了一定的革新,在这里,机器人可以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审视着人类的生活,就像金可以用外来视角审视凯西的生活一样。
《杨之后》更为我们确立了未来的一个新的生活样式,这与过去的科幻电影都不太一样。
未来世界
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在科幻电影史中并不少见,科幻电影已经尝试了许多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模式。
一般来说,对于人造人形象的设置有两种,一种是一心一意为爱着人类作为人类的好伙伴,这样的代表作品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
还有一种是试图逃离人类控制的,这样的代表作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
表面上来看,与《杨之后》最相近的电影是《人工智能》,但从人机之间关系来看,两者其实完全不同。
《人工智能》中,被抛弃的机器人小孩大卫梦想就是再次回到妈妈的身边,他渴望成为真正的人类,然后获得母爱。
在《杨之后》中,杨渴望去了解人类对世间事物的感知,不过杨并不想成为人类,也无谓“死亡”。
影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段落,就是杨和杰克品茶的段落。
在杰克提起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茶的经历时,杨若有所思,随后表示也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关乎一个地方,一段时间。
电影中,杨有着许多微妙的情绪和感受,作为一个机器人,他不仅仅拥有知识,也开始对整个世界和周遭环境形成自己的观察,只不过他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当机器人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人类或许会很快警觉到那是一种危机。
但随后,当杰克和杨记忆中的克隆女孩艾达一同在车上谈论杨的时候,艾达提醒人类的傲慢:“我们总以为其他物种想要成为人,但成为人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从故事的设定就可以看出,《杨之后》构想了未来人类家庭的一种可能,那就是多种族融合的,人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中,杰克和妻子都是白人,但电影中将杰克妻子设定为了黑人。
这样的变化可能不仅仅是政治正确那么简单,而是郭共达试图让这个家庭能涵盖一个更大的范围,更加具有一种代表性的意义。
开头的魔性家庭舞说明一切
尽管《杨之后》不是那种具有华丽特效的大制作科幻电影,但其中它所展示出的各种思考都对于我们当下思索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非常值得一看。
【 时 光 投 稿 】请将个人简历+3篇原创稿件发送至:mtime9999@163.co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