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爸爸白人妈妈黑人儿女黄种人,这家庭跨种族又跨生物,却完美过人

2022-03-15 05:09:5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故事,该从一场家庭舞蹈大赛说起。

在未来,这些比赛都是线上进行,以家庭为单位,分为三人组和四人组。

杰克一家参加的是四人组。

爸爸、妈妈、哥哥、妹妹,成员齐集,恩爱完美。

但……等等。

爸爸是白人、妈妈是黑人、两个儿女是黄种人?

这家庭成分够复杂。

更复杂的。

比赛结束,杰克一家落败。

但,儿子(杨)的手依然停不住地挥动,挥动。

他居然……死机了!!!

没错,就是字面意思,儿子原来是个机器人!

从跨种族到跨生物,Sir愈发好奇,这个故事,到底会走向何处?

杨之后

After Yang

《杨之后》,A24新片,改编自短篇科幻小说《向杨说再见》。

杨,便是电影的主人公,一个被设定为中国男孩的机器人。

美国电影,韩裔导演,中国主角与中国文化,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盛夏的果实》《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各种流行元素,随时梦回二十年前。

表面上,电影说的还是机器人的故事。

但在各种新元素的融合下,这一次,导演想表达的,远比“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更多。

01

故障

说回故事。

杰克一家,都在为杨的死机而发愁。

杨是这个家的“外人”。

当年杰克买下杨,是为了陪伴黄皮肤女儿米卡成长,让她不会因为和父母肤色不同而苦恼。——米卡其实也是领养的。

血缘的断绝与情感的疏离,让“家”这个词多出了更暧昧的含义。

多年来,杨教米卡中文,给她讲中国文化。

而米卡,一直用中文称杨为,“哥哥”。

一家人对杨的依赖非常大。

杨哪都好,就是质量不太行。

说来也怪杰克当年贪便宜。

购买杨时,他没有直接从官方公司购买,而是买自一个代理公司。

意思是,杨不是全新的,是被返厂重修过。

买家告诉他,杨只被使用过五天,但可以为他们家省下一大笔钱。

天底下哪有“免费午餐“。

果然:

杨毫无征兆地突然关机。

米卡哭着闹着要哥哥。

杰克和妻子凯拉只好硬着头皮续命。

但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难。

找到当年购买杨的代理公司,早跑路了。

找到原产公司的官方维修点,人家说零件都正常,坏的是核心故障,修不好。

于是,杰克又寻找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越过一切法律形式与商业条款,求助机器人科研人员,以研究杨为条件,换取对他的维修。

拯救是这个故事的一开始的原动力,他们想尽办法地拯救杨,同时,也是在拯救这个家庭。

但,电影的片名,如你所知,叫《杨之后》。

其实更准确的翻译是,《杨死后》。

02

秘密

《杨之后》是一部非常软的软科幻。

作为机器人的杨,既没有超能力展示,也没有炫目的科技体现。去掉人工智能这一元素,你甚至可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

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在Sir看。

《杨之后》的底色,像一部被静静忧伤包裹的悼亡电影。

电影的一开始,杨便死了。

剩下的,只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在很多电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套路”,也就是越是熟悉的人,当他死后,我们才越能了解这个人,《海街日记》《漫长的告别》……

《杨之后》也不例外。

一直以来,杨是个完美机器人。

他“智商”很高,能与人类自如交流;性格温柔,对家里人百般照顾。

知识储备丰富,就像一个行走的中华文化博物馆。

特别是杰克和凯拉工作都忙时,他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杨就像传统家庭里,那种任劳任怨,大家极度依赖的成员。

可有一天,这个家突然失去他了。

人人措手不及。

杰克打开杨的记忆储存体,这里面,有他每天记录下的一段影像。

像是进入一片秘密森林,不为人知。

米卡的成长记录。

还有杨自己对着镜子的微笑。

咦?怎么还有一个陌生女孩?

杨星辰般的记忆片段,伴随着家人们对杨的回忆。

他的形象也渐渐立体,复杂起来。

原来,他们忽略了这么多。

他会自我思考。

拍全家福,杨摆弄好相机,看着家人呼唤他过来,杨突然有一瞬间走神。

那一瞬,他大概在思考,自己对于这个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还会谈恋爱。

杰克通过各种线索,找到了杨储存在记忆里的那个女孩。

这时才知道,他会像人类一样,向喜欢的女孩子搭讪,和她约会,通话聊天。

再沿着更多记忆存储碎片抽丝剥茧。

杰克发现。

他是他们的杨,又不只是他们的杨。

他经历过的故事,所拥有的情感,远比杰克一家想象中更复杂。

杨,是个经历过好几代人的机器人。

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在一家人重新认识杨后悄然响起。

旋律是伤感的,但这里,中国人更能感同身受。

它的国语版歌词是多么切题。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表面上,导演在说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AI有没有感情,人类还不够了解AI的秘密。

但实际上,导演想借AI审视的,还是人类自身的意识与情感。

当我们出于维护形象,组成家庭,融入大集体,那些隔阂真的消失了吗?

你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清是哪里。

或者说,哪里都是。

03

少数派

美国人口普查局2020年的数据,3亿多人口中,白人只占到了53%。

剩下的,有18%是拉丁裔、13%是非裔……而亚洲人,也占了5%。

名副其实,多元种族大熔炉。

《杨之后》搭建的未来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多元化熔炉。

除了主角一家,白人,黑人,华裔与机器人。

以及,克隆人。

电影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讲了各种身份的差异与隔阂。

“身份”,是理解电影的钥匙。

两个情节意味深长。

来自杨和“父亲”、“母亲”分别的对话。

先是杰克和杨讨论中国茶。

杰克说起品茶,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雨后的森林,场景全在一杯茶中。

他还教杨闻茶香,说从里面能够闻到历史。

他忘了。

想象,通感,好像都是人类才有的特权。

但接下来,杨却以他“机器人”的视角,描绘出他眼中茶的另一番美。

茶叶在水中绽放沉浮

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茶

我希望我有一段关于中国茶的真实记忆

那一刻,似乎有些超出了杰克的认知。

他下意识地问出了那个检验“你是人还是机器人”的基本问题:你快乐吗?

杨答,我不知道这对我算不算问题。

一段微妙的博弈。

另一个,是凯拉和杨聊死亡。

杨说,就算生命结束之后是虚无,我也可以接受。

凯拉显然也对一个机器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话震惊不已。

她也和杰克一样,问杨:你会感到伤心吗?

快乐,伤心。

人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标准,去衡量万物。

就像杨“死”后,杰克问他的克隆人女友,杨有没有为自己是机器人痛苦过,有没有想要成为人类?

是啊,毕竟一直以来在人类的概念里,在无数关于机器人的作品里,他们都是想要成为人类,甚至取代人类。

但女孩听完嗤笑一声:这一看就是人类问出来的问题。

我们都熟悉中国传统,都知道“子非鱼”的典故,杨也一直说“庄周梦蝶”,只是没人真的用心去体会这两个故事的含义。

表面上,这里探讨的是人类与“非人类”的身份问题,但实际上,生物辩证的外壳下,掩藏的却是现实里人人都有困惑。

即:

何为我?

我们既想活出自己,但又常常物化自己的生命。

借由财富,借由地位,借由学识,借由肤色。

连机器人也不知不觉被奴役。

电影中,杨经常问女友:

自己是不是中国人?亚洲人有什么特质?

这是因为。

他的妹妹,身为中国人的女儿,在学校里常被同学问及亲生父母,让她很受伤害。

亚裔与美国人,机器人与人,在这里设计的对应关系很清晰。

说白了,就是在一个看似交融多元的环境里,亚裔仍旧是以一种弱势身份存在着。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少数派。

拒绝标签,你也就被边缘化。

但抹掉标签,投入主流,你可能也失去“自我”。

这恐怕也是作为韩裔导演的郭共达内心真正想表达的困惑。

后来杨想通了。

不想活在别人完美的叙事里。

他通过“嫁接”,这项几千年前由中国人发明的技术,暗喻着这对兄妹的命运。

一根枝条从一棵树上取下来,与另一棵树融为一体生长。

一切就这么回事。

米卡脱口而出:

“它只是装成这棵树的一部分”

杨却说,“这样做可以创造新的东西。”

一个近乎美好,而且奢求的希望。

因为我们深知,在不同群体间愈发分裂与保守,误解与冲突激增的当下,美国的2300万亚裔人口依旧会面临着或多或少的歧视。

△ 图片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不过,《杨之后》又相信希望。

一家人在拯救杨的过程中,在对杨的重新认识中,最后还是达成了某种情感上的救赎与圆满。

这是《杨之后》的可贵。

它不是急匆匆地抹平差异。

是诚实地告诉你,差异就在那里,隔阂可能也不会彻底消失。

但那些最普世,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理解另一种语言,另一种存在的通道。

就像米卡用稚嫩的中文来到杨曾经的房间,与他道别。

就像女友趴在杨的胸口上,仿佛他还拥有,也曾拥有过心跳。

你可以把他当作AI。

但如果轻轻念出来:

是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关键词:

上一篇:三月最能打的国产剧,就这?

下一篇:9.3分「国剧之光」,终于盼来她的美!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