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它一上线,立马刷爆了朋友圈。
要说出身,
皮克斯出品,质量稳了。
再看口碑,
3月11日上线Disney+后,至今新鲜度95%。
导演石之予的名字也随之大燥。
她是谁?
前两年,一部动画短片,提起来大家都印象深刻——
《包宝宝》。
是一部包子变儿子,母亲由宠爱转变为极端的控制欲,最终一口将包宝宝给吃了的...家庭温馨惊悚短片。
这阴森恐怖的氛围极具代入感,看的人头皮发麻。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母亲极端的控制欲又充满了现实隐喻。
而且,它确实来自华裔导演石之予的真实生活体验。
出生于四川,小时候就随父母移居加拿大的石之予,从小就感觉到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就像一个珍贵的小包子。
这部短片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第一部由女性执导的动画短片,也在2019年荣获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华裔导演石之予因此成名,并以此为“母题”创作了她第一部动画长片,也由此开创了皮克斯首部华人主角动画的先河。
目前来看,口碑节节攀升。甚至有外媒评价,“它是继《头脑特工队》以来,最好的动画电影”——
这部片延续了《包宝宝》中对于亲子关系的真实展现。
但比起《包宝宝》更为浓烈的想象色彩,这一部真真实实的拍出了“吾家有女初长成”的迷茫、挑战、自卑与冲破桎梏的身体与思想上的变化。
可惜,与海外的口碑狂潮不同,影片上线以来,有些网友首先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片子有没有“辱华”?
而在豆瓣8.4的短评中,占据4%的差评,也有一大半认为这部片就是刻板印象下的产物。
但是在看过全片,并且纵观整体评论之后,扒叔仍坚持认为,这部影片非但没有表达不当,还是一部如果上映必定会补票去看的年度动画佳作。
窒息的爱
影片中的母爱确实很窒息、很疯狂。
就像能一口吃掉包宝宝的母亲一样,影片中13岁的华裔女孩李美玲也有一个几乎将她的自由、快乐、羞耻心吞噬掉的母亲。
一旦获得优异的成绩,妈妈连祖先都能搬出来。
晚到家20分钟,就会牵肠挂肚的过度关心。
意外发现女儿似乎对其他男生有好感,还画了两个人亲昵的图画之后,就立马冲到男生面前,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展示女儿的绘画作品,还庆幸自己发现的早,避免女儿被骚扰。
甚至在学校,妈妈也会时不时地去监视,被保安揪出来还会大叫李美玲的名字,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感到丢脸。
在妈妈心目中,她自己似乎永远都是正确的。
那么,再反观李美玲呢。
13岁之前,她都以满足母亲的期待为乐。
坚守家规第一条:孝敬父母为先。
坚决不敢错过家里祠堂的打扫日。
为了满足妈妈对她学习的期待,成为了同学中的“卷王之王”。
就连包包子也要听到一句“完美”才能松一口气。
她不自觉的在努力成为妈妈心目中的“完美小孩”,即便是妈妈在全校面前让她丢脸,她也不敢表达一丝不悦,
但这样的她成为了老师同学心目中的“怪小孩”。
直到,女孩迎来了成为“女人”的那一刻。
很显然,这个爸爸口中“女人的事”就是“月经初潮”。但影片用了非常童趣可爱的表达方式。
那一晚,美美做了一个噩梦,醒来之后,她就变成了一只红色的小熊猫。
在母亲心目中,这是他们供奉的神仙给他们家族里女性的考验,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也会在“红月”之时,将小熊猫封印,即可回归常态。
但在朋友和同学心目中,变成小熊猫的美美变得可爱了。她成了受人追捧的对象。
小熊猫会有自己心仪的男生,也有想去看的演唱会,甚至学会了拒绝母亲。
这是反叛的张扬的,但也是自由的。
封印了熊猫的长辈,她们身上多是与红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暗色,稳重大方,仪态端庄。
这是因为他们牺牲了内心另一个自己,那个红色的小熊猫。这也是他们对于成长的定义,更懂得牺牲,更委曲求全。
但李美玲,她想要接受另一个自己,并永远与另一个自己共存。做一个快乐随心的女人。
这是她,也是在这个时代之下更多中国女性对于成长的定义。
这不也正是展现了当下中国女性的自信与蜕变么,而时间线还比我们现在早了10年。
如果从这角度一看,这难道不燃?不令人感到愉悦吗?
打破争议
也是前几年,湖南卫视有一档在天台喊话的综艺节目,大家应该都有印象。
其中几段学生向妈妈袒露心声的片段,在网上疯狂转发。
小女生璟颐上台前就开始紧张,生怕说完就挨一顿骂。
其实她想说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让妈妈老拿她跟学习特别好的同学比较,想让妈妈看到她的努力。
可惜,在她表达完之后,妈妈依然据理力争。
她总是觉得,孩子学习不好就是方法不对,当面划起了重点,孩子无效表达,母亲坚持己见。
而且直接对孩子说,我要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
那么,那个在这个女孩妈妈心中,学习特别好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家里又是什么处境呢?
竟然也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她家父母不要求成绩了,要求体育和性格。
还有因为成绩下滑被母亲停了舞蹈课的女孩儿。
失去舞蹈课之后,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不是错误的,是不是真的不应该坚持。
学习舞蹈热爱舞蹈,因为一个追求学习成绩的妈妈而有了代价。
“必须考试成绩在150名之内,才能重新学习舞蹈”。
所以,李美玲的妈妈真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中国母亲吗?
包括,一些评论中对于李美玲形象的否认,戴着眼镜,毛衣打底裤小短裙的形象设定。
可以说,这个形象放在影片2002年的时间设定上并不奇怪,只是它与当时外国人的穿搭风格有所不同。
就像华裔的数学学习能力比本地人强一样,它都是一个标签化的呈现,但不具有贬义,是这些标签突出了她华裔的身份。
反而,可能认为这样的穿着与风格都是一种丑态的,只有我们自己。
拥抱小熊猫
更有趣的一点是,这部影片的领导团队全部都是女性。
正在孕期的艺术总监刘碧青;拥有一个永远乐于向别人炫耀的同性婚姻的视效总监丹尼尔·范伯格,等等。
她们在这个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这种与众不同的快乐,还来自于导演石之予不断产出的快乐因子和创作激情。
选择小熊猫,则是因为它原产于中国,而是身上还有中国红,加拿大国旗里也有红色。
所以,用这个形象代表一个华裔女生,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准确来说,小熊猫就是对一个女生的奇妙青春期的隐喻。
包括美美身上的特质,不光有导演石之予的影子,更有美术总监刘碧青的记忆片段。
在她的青春期,她内心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弥合一个传统的中国妈妈对她的道德规范做一个孝顺的女儿和忠于自己维护友谊之间的差异。
而她们俩之间的缘分则是从《包宝宝》开始就建立起来。
一个画工天赋异禀,一个创意天资聪慧,俩人的合作达到了1+1>2的成果。
包括影片中多次能看到对《美少女战士》,《穿越时空的少女》等等日漫的致敬。
这不光是那个时代大热漫画对她们的影响,更是影片完全写实了那个13岁女孩在2002年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心之所向。
包括,吴珊卓给李明(李美玲妈妈)这个角色的配音,成为了影片最亮眼的点睛之笔。
所以,从整个创作团队的氛围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欢乐的,聚集能量的,共同创作成长的良性合作团队。
导演石之予也曾说,这不是一个中国的故事,而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只不过这个主人公恰好是一个华裔女孩。
可见这并不是一部需要从民族视角去看待的影片,而是应该看到其中的人物成长。
那个会躲在床下很羞涩,但是画出来喜欢男生的图画还不敢承认的女孩,到主动迎接成长的“女人”。这才是影片最想表达的。
而影片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华裔女导演的成长。
从紧张于每一次需要表达的开会,到撑起了这个逐渐壮大的创作团队。
她也从身边的工作伙伴身上汲取了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这些工作伙伴,又有大部分都有母亲这个身份。
也是因为母亲这样的身份,更让她们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童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更是这一份柔情,让她们共同完成了这部影片。
实现了这部影片中关于成长的困惑,关于人生必经阶段的困惑的讨论价值。
它非常耐心的想要告诉每个观众,如果你很迷茫,很崩溃,找不到自我,担心对不起你的父母或你自己,这都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忠于自己还是孝顺父母,或许影片给了一个答案,也或许需要每一个孩子,每一对父母自己去体会。
拥抱小熊猫,即便所有家人都反对,但这个过程让小美变成了更优秀的自己。
有的时候,拒绝接受才是对自己的一种诅咒,而选择拥抱才会受益终生。影片这么强大的立意,扒叔认为真的值得一番思考,而非被一些表象困住发现更美好生活的眼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