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
一个在大众眼中很神秘的职业。
但其实仔细想来,我们也是见过不少法医的——
从近的说起,有《御赐小仵作》里可爱的楚楚女儿,就是一个一心为法医事业奉献光和热的女孩。
再往前看,可能就得说到不少人的童年回忆,《洗冤录》以及《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
一部喜剧本色,一部正剧风范,都为我们科普了宋慈这位“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光辉事迹。
"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谁的DNA动了
也因为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印象中的法医,变形为“侦探”的代名词,似乎总会面对各种无名尸体,三下两下就能为案情找到切入口。
那真实的法医,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怎么样的,是像悬疑剧里演的那样吗?
最近有部综艺作出了部分解答——《初入职场的我们 法医季》。
《初入职场的我们》是见证职场新人一步步成长,看谁能拿到最终offer,实现转正的职场综艺。
这一季聚焦法医行业。没有“星光”加持,请来的法医界大牛都是默默耕耘的扫地僧。
他们不被观众熟知,但他们的工作却不可或缺。
在每一次死亡,每一次灾难背后,稳稳地托住我们。
节目请来两位专业导师坐镇,刘良、周亦武,一对“法医双雄”。
刘良老师已经60岁了,从事法医行业40年,至今仍奋斗在一线。
和警察叔叔牵起的小手手,可以看出刘老师帮着警方解剖了不少尸体,彼此都是老熟人了。
周亦武是刘良认识了36年的老搭档。
如刘良所说,法医不是单打独斗的行业,需要团队合作。
他们的合作,简直是完美互补。
周亦武的嗅觉不太好,所以碰上一些比较臭的尸体,由他先去解剖。
周亦武有一点密集恐惧症,碰上表面呈密集状的尸体,就刘良上。
再看看节目中出现的各种证书,两位老师也经常同时出现:
院长看了这对双雄的默契配合,只想大喊:想看两位老师携手解剖的全过程!!
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那些年,我们一起剖过的尸体》,请各位金主爸爸认真考虑一下!
言归正传,回到节目本身。
它用综艺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了法医学,更偏向基础科普,将法医的神秘面纱缓缓揭下。
很多时候,法医工作不是那么充满悬疑性,和各种陈年命案为伴,而是做了一个事实判断的辅助工作,接受来自公安、检察院的各项委托。
比如刘良老师在节目开始经手的一项检案,就是很常见的交通事故的保险纠纷。
保险公司认为死者是自己病死的,与死者家属产生了纠纷,因此公安局找到刘良帮忙。
刘良的解剖鉴定确定了死者是死于交通事故,死者家属也因此能够得到赔偿。
本来,死者家属想让死者进行土葬,不愿意解剖,直到刘良和他们说明解剖的必要性、合理性。
正如文案写的:“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芒果文案水平一直在线,夸夸)。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很清晰感受到这句话的重量。
看完了这些筚路蓝缕,开创中国现代法医事业的大拿。
再来看看冉冉升起的新星,法医的未来——
《初入职场的我们》邀请了八位面试生,从中选择五位实习生,最后确认转正人员,发放双offer。
又是喜闻乐见的,被嘉宾的简历闪瞎眼的环节。
一众学霸之中,让院长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屈轶龄的小姐姐。
专业拿捏住了——本科成绩第一,法医物证学研究生在读,还学习了分子遗传学。
研究生期间,就参加了三项科研工作。
值得注意的一项工作是胎儿游离DNA的检测。
是为了帮助强奸致孕案件中的受害者,尽早确认胎儿“父亲”的身份。
你永远可以相信girls help girls!
最后,她的一席话,让观众都陷入了真诚的感动。
我还是一个人体志愿捐献者
不管在生前还是身后
都可以为法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她所说,是漂亮又优秀的女孩子没错了。
为了考验这些优秀的同学们,刘良老师拿出了一项真实案例,来给大家当考题。
对同学们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也是观众们喜欢看的悬疑案件,看看真实事件里,法医是怎么协助办案的。
现场模拟了案件,一具在野外发现的无名尸体。
面试生两两分组进行观察,看哪组能得到更多的死者信息。
这个过程,能看到菜鸟和王者之间的区别。
同学们社会经验少,会按部就班地把一些信息总结出来,但还不会对整个案件做出全貌的推断。
比如,同学们通过报告观察出,死者是饮酒状态,酒精浓度比较高,100毫升里面含有1086毫克。
周亦武就说,这酒精浓度不是比较高,是非常高,不是喝嗨了,而是照死里喝的程度。
死者身上还有勒痕,疑似被捆绑过。
但周良指出,勒痕不是环形的,如果是捆绑,如何解释身体前后的不同勒痕?
然后才有同学提出假设,可能是另有其人,在死者酒精中毒死亡后,试图拽拉,拖动他。
同时,死者身上还有很多淤痕,以及呈现了窒息症状,遗憾的是,同学们没有深入思考。
以上,同学们搜集的信息,零零碎碎,观众听着云里雾里。
刘良老师闪亮登场,为我们拨开了迷雾。
原来,死者是被骗到传销组织里的一员,身份证件都被没收,这是死者缺少身份信息的原因。
组织对他进行洗脑,动不动就要殴打他,这是死者身上出现很多淤痕的原因。
殴打完了,会用毛巾捂嘴,让他感受窒息的痛苦。
但操作过头,让他几乎濒死。
传销组织怕了,于是买来致死量的白酒。
有人坐在他身后架着他,有人把酒瓶插进他的嘴里灌酒,再抛尸野外,试图造成假象:死者是酒精中毒导致的意外死亡。
这就是死者身上有奇怪的勒痕,有机械窒息死亡症状,以及酒精中毒的联合性死亡原因。
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这才叫专业啊!
这起案件中,捂嘴窒息、灌酒、抛尸,一共有九个人分别操作。
在法医的协同调查下(刘良老师还出庭了),对九个人的责任有了更清晰的划分。
刘良老师讲述案情的时候,在场的实习生,荧幕前的观众都内心一惊。
一旦意识到这些案件发生在真实的人身上,牵扯了那么多生命与家庭,就觉得呈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综艺本身。
当然,作为一档综艺,还是有疑似剧本,不太专业的存在。
下面,有请出争议人物向琴琴出场。
现如今,连上个恋爱综艺,嘉宾们都要被扒学历,卷得不能再卷。
想不到,在专业性极强的职场综艺里,却出现了一个来自山区的专科生。
没有好的履历,就用热爱打动人。
向琴琴在自我介绍环节,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对法医的热爱,虽然没考取心仪的学校与专业,但也在极力地与法医学靠近。
成人自考失败后,她迫于生计,进入了殡葬行业,直接“住”在太平间,和死尸打交道。
最后,以一句理想主义的话作结:
喜欢绘画的人,不一定需要纸和笔
他可以在地上画,可以在天空
可以在湖泊,可以在大海
诚然,这番话很感人。
但是进入法医行业的,谁没有点情怀呢?
别说屈轶龄捐献遗体,就冲着法医这严重匹配不了劳动强度的基本工资,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
显然,节目组是刻意放大了向琴琴的情怀。
包括第一轮面试完,观察室里的嘉宾齐刷刷成为“向琴琴护卫队”等,都显得有些刻意,疑似在为之后的逆袭剧本做铺垫。
经过两轮面试,向琴琴成功留下,几位名校精英遗憾离场。
可就像周亦武说的,不是给不给她机会的问题,是这种简历根本到不了他们手上。
也只有通过综艺,她才能梦幻般地获得这次机会。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鼓舞,但需要知道的是,她的案例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
对于真正想当法医的年轻人来说,好好读书仍然是第一块敲门砖。
当然,这里不是说向琴琴有多大的背景,能操控节目组。
而是……综艺嘛,总要兼顾可看性和话题度,有时候难免会发出个逆袭剧本。
向琴琴能不能接住这个剧本,还是要看她的个人能力。
从目前的节目看来,虽然向琴琴没有学历优势,但胜在经验足够多,专业术语也用得很溜,可能真的能逆袭成功。
一切都要拭目以待。
还记得1997年开播的《鉴证实录》系列,曾让一代观众第一次对法医有了模糊认知,更有不少人因为聂宝言这个角色的出现而立志做一名法医。
这也许是光影最大的魅力之一。
《法医季》里,刘良老师很谦虚地说:“万万没想到节目的彩蛋和绣球,砸到我脑袋上来了。”
表示了对节目的夸赞和认可。
院长倒觉得,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本身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显而易见的剧本,以及明星嘉宾的存在感过于突出等问题。
甚至到了第二期,已经开始拉cp了……
后期嘉宾还要扮演案件当事人,麻了
与其说节目的选题将绣球抛给了法医行业。
不如说,是法医这个无私奉献又不辞辛劳的职业,让一档综艺节目沾上了人性的光辉与动人的情怀。
你印象深刻的法医角色和情节是什么?是留下了成长动力还是童年阴影?
推 荐 阅 读
点“在看”,为法医喝彩↘↘↘
下一篇:豆瓣:管不住的饭圈,赚不到的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