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活动 项目 快讯 文娱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生活

难得一见的剧本解读——汪守德新著《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读后感(2362期)

2022-04-10 05:39:4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文丨高小立

近日,汪守德老师说寄一本新作给我,我原以为是汪老师最新出版的评论集,收到书一看,是汪老师研究军旅著名剧作家周振天的《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以下称梦见),让我既高兴又多了些期待。作者汪守德——军旅著名评论家,被写者周振天——军旅著名剧作家,两位我仰望的名家在一本书中相遇了,汪守德此次又是抓住了文艺创作的“本”——一剧之本做分析研究,我自然是格外的高兴。因为当下单单拎出剧本对其进行研究的书太少了。

本书作者汪守德先生

周振天老师是我敬佩的一位剧作家,二三十年前我就在各种影视剧发布会上见到他,那时作为记者的我只是远远地听他在台上讲创作体会,近十年有幸在他作品的研讨会上能近距离接触到周老师,既解读他一部接一部的作品,也逐渐在走近剧作家的精神世界。但读完《梦见》后,发现对周振天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包括他的好多作品当年都错过了。感谢《梦见》一书,为我补课,更多了解了周振天的人生经历,剧本诞生的过程,作品成功的原因,也受益着周振天作为剧作家思想发现,艺术担当,情怀坚守的人格魅力。

《梦见》,一个虚幻而浪漫的书名,我试着猜猜汪老师为什么起“梦见”为书名,两位大家惺惺相惜的艺术守望在梦里都不错过吗?其实此书的内容非常落地,每一段文字都透着两位大家艺术相通的情感,是作者对中国影视剧行业“周振天现象”庖丁解牛般的深度解析,这本书的问世,不只是编剧的福音,从剧作家的成长,从周振天笔下鲜活的人物,每个读者都会找到与之共情的点。在《梦见》中,汪守德不仅系统全面的解读周振天作品的价值引领、艺术特色、时代审美,还以“功夫在诗外”的角度,从周振天出生背景、求学问道、命运沉浮等多个纬度,为读者深度剖析了周振天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左一为周振天先生

一个人的思想和才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此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要研究周振天的文艺创作,首先要深入到其过去,即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的军旅人生,了解其曾经拥有怎样的岁月,否则我们的言说就成了无源之水。周振天青少年时代喜欢看书、听广播故事、看电影,混进剧场蹭戏看,上小学时去图书馆当义务服务员,在公安部门工作时接触到大量的卷宗和没来得及销毁的名著,从小的读书郎成就了后来的大作家。

《梦见》第一二章的故事性最强。周振天是中国当代军旅剧作家中的佼佼者,他何以如此热爱军旅题材创作,在他所创作的军旅题材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作为一名军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情感,看到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看到一名作家厚重的人文精神。从书中得知,周振天出生湖北荆州,1948年两岁的他随父母来到天津生活,在三十年的天津生活中,他从抗日战争就参加我党地下工作的父母口中得知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遭受的苦难,他读小学、中学的地方,不断有长辈告诉他这里曾经是英租界、法租界、日租界、德租界……特别是鞍山道的血液研究所,原来就是日军驻天津的司令部,无数被日军抓来的所谓抗日分子在被严刑拷打致死后,装入麻袋扔进海河。父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经历,对天津这个繁华大码头前世今生的了解,加上他对中外文学名著的痴迷与喜爱,都是周振天的创作财富,对他从青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后来进入部队从事影视剧本创作,其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塑上,在强烈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的养分给予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文革”前后,父母、恋人连同自己在命运上所经历的苦难与坎坷,更成为他艺术创作中注入强烈人文精神的思考源泉。因此,周振天始终强调影视剧本的文学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个人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后,是创作情感的自然流淌,如果失去带有文学性的情感与思考,还是那句话:再炫的技巧,再强烈的戏剧冲突、剧情架构,人物塑造必然是苍白乏力的。

2020年周振天先生为编剧帮学院上线上公开课 

《梦见》一书逐章打开周振天的精彩剧作:《戏剧——在深刻矛盾中表现生活的现象与内涵》《电影——银幕上的正剧与悲剧》《海军题材电视剧——与生活同频共振》《历史题材电视剧——民族历史与性格的深层透视》《人物传记电视剧——在历史风云中刻画艺术形象》等等一共12章,剧作家周振天每一部作品、每一个笔下人物、每一个剧情细节中,其“入关、入情、入理”的创作思考、叙事技巧和艺术智慧是如何集结而成的,作者为读者都做到了精细的分析,其中也引了一些周振天对作品或创作最想表达的感受,甚至是秘笈。

一剧之本,诚如周振天所说“这第一关打不好地基,后续的一切努力几乎无法改变作品的基本水准和艺术品相”。中国作为影视剧生产数量大国,之所以离影视作品强国尚有距离,之所以精品数量不够多,其本质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优秀剧本作为保障,而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周振天所强调的中国影视剧本文学性的缺失,就在于在中国影视作品生产体系中,编剧在行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分析评论“周振天现象”时,第一要冲就是周振天影视剧本创作所折射的文学性和文学性背后强大的人文精神内涵。无论其代表作《神医喜来乐》《玉碎》《小站风云》《潮起潮落》《舰在亚丁湾》《我的故乡晋察冀》《李大钊》;还是其话剧《海军世家》《天边有群男子汉》《危机公关》《深海》;音乐剧《赤道雨》;抑或是其担任策划的电影《红海行动》,这些广受好评的力作,都是将作品的文学性摆在极其重要位置。诚如周振天强调的:中国的电视剧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一部电视剧的文学含量和价值,取决于剧作者的文学积累、审美追求,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剧作家的成功,离不开深入生活。周振天对于年轻影视编剧最多提到的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对生活的观察,不是浅尝辄止般的隔靴搔痒,而是既要在换位角度体验被观察对象的生活,同时需要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敏锐洞察力,这种洞如观火加上艺术创作的提炼升华,辅以大胆想象力下的延展叙事创作,方能为创作优秀剧本打下坚实基础。

在《梦见》书中,我惊愕于周振天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力。在担任《深海利剑》文学总监时,周振天向年轻编剧讲述自己在潜艇代职副政委时的生活感受……在体验我军潜艇官兵日常训练生活中,他观察到老兵时常提醒新兵不要弯腰系鞋带,因为潜艇内氧气是靠密封罐装氧气板产生,水下潜行久了,二氧化碳下沉,氧气上浮。再比如他改编冯志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的冀中采风活动中,从老游击队员和老乡的采访中得知,日伪军听到村中狗叫就来围剿进村补给的武工队员,乡亲们于是杀了狗,形成一夜之间冀中百里无狗吠的奇闻。有了如此扎实的深入生活,自然不会出现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敌机的“抗日神剧”了,这对于立志在影视剧本创作上有所作为的年轻编剧来说,都是有说服力的。

在强调剧本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同时,周振天鼓励编剧要敢于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在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淬炼下,达到艺术虚构的升华。例如《神医喜来乐》正剧喜说的氛围中,对于喜来乐一些妙手回春医术的虚构,围绕其在江湖庙堂之上险象环生却屡屡化险为夷的经历,在给观众带来颇具喜感的观剧体验同时,又引发汪守德所说的“对于近现代中国人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格的思考”。再比如《红海行动》中,出现南也门撤侨与恐怖分子激烈枪战的“爆燃”画面。现实中,尽管海军南也门撤侨并未发生战斗,但我军在海外维和任务中,确实遭遇过恐怖分子攻击,有战斗、有伤亡!但另一层面,美军撤侨舰船不敢靠岸,怕港口有水雷。而我海军舰船不仅靠岸接走了同胞,更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连同印度人、美国人、日本人也接走了。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艺术“移情”虚构策略,对于剧本创作内在思想性的价值引领与外在观赏性的时代审美上,达到了完美融合。

汪守德所著《梦见》一书的出版,在见证并解读周振天剧本创作的同时,对于当下中国影视剧剧本创作、影视剧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是值得读者尤其从业人士一读。

(作者系《文艺报》艺术部主任、北京文联2021年签约评论家)

责编 | 维斯

关键词:

上一篇:一集冲到8.8!吓死了,也爽死了!

下一篇:正在加速中的游戏出海,搞社区是选项之一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