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频繁腹痛、腹泻、便血、消瘦......以往被误当成“慢性胃肠炎”的这种疾病,叫做“炎症性肠病”(IBD),又被俗称为“绿色癌症”,近年来在人群中的发现率不断走高。
IBD多侵袭青少年、中青年,会伴随患者终身,且随着患者免疫力的变化而频繁复发。正因为这一疾病目前没有办法治愈,从确诊的那天起,患者就将面临一场人生“持久战”。他们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在病情缓解期,他们如同常人一样可以生活、工作、生儿育女,而一旦进入病情活动期,连最简单的一餐饭都不能吃得舒坦。
【资料图】
“你想听病友的故事?我有!”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患者教育组织“常在心”的志愿者群里,广州日报记者的采访申请被24岁的小杏(化名)主动“认领”了。
爱美、爱笑的小杏8年前意外遭遇IBD,病情严重时一度休学两年,辗转多地多家医院求助,曾经憧憬的人生目标一一落空。从不愿面对、愤怒、茫然,到平静接受并慢慢懂得与疾病和解,如今,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年轻IBD病友群的群主,小杏乐于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同样年轻的病友们,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调整心情,学会“与IBD共处”。
“愤怒又茫然,
不愿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实”
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16岁的小杏正值高三备考的关键时期,突然频发腹痛、腹泻、消瘦。从小体质较差、经常容易腹痛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招惹上的是克罗恩病(CD)。这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病变可能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
“绿色癌症”“活不了几年”“未来很糟糕”……小杏在网上搜索和克罗恩病有关的信息时,这些令她恐惧的标签总会和这一疾病捆绑出现,如一把把利剑,让她稚嫩的心灵千疮百孔。陌生的病名、备考的压力、身体的不适……如冰冷而沉重的铁笼,突然将小杏囚禁在黑暗又狭小空间里。
当昔日的好友纷纷考上大学,她却走上了为治病而休学求医的道路,这也让她与同龄人渐行渐远。“两年间,父母带着我到多家医院看病,还去过北京。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病,也不知道该找哪些专家团队。”小杏说,每去一家医院基本都会住院检查,一住就是至少两周,很多的大小节日都在医院里度过,却没有换来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当时愤怒又茫然,不愿接受自己得病的事实。”作为家里三姐弟中学习成绩最好的老二,小杏在年级里常常名列前茅,早慧的她原本对高考和未来人生都有清晰的规划,但这一切都戛然而止。
“我曾以为,再也不能读书了,自己的人生就这个样子。后来我才发现,这种迷茫甚至绝望的心态,在刚确诊的年轻患者中并不少见。”小杏说,家人对她十分关心,希望她能快点走出来,但即便是至亲,也难以真正理解备受疾病折磨又恰逢青春期的她。
“迷雾中遇到了光,
我幸运地遇到了他们”
幸运的是,在迷雾中摸索的小杏,终于见到了从石缝间透出的光。光来自一个个同病相怜的“大朋友”,也来自仁心仁术的医生护士们。
“在两年的求医时间里,我加入了很多病友群,慢慢地我觉得不能再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我需要朋友,也需要倾诉。”通过认识病友,小杏开始愿意诉说自己的苦恼和困惑,更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群体中找到了安慰。
“病友群里有很多比我年长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他们告诉我,我不应该就这样向命运妥协,我还年轻,应该要上大学,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病友的劝说,重新燃起了小杏心中的火焰。
就这样,在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后,休学两年的小杏重返校园,加入万千高考学子的队伍。“我当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必须接受自己生病的现实,不能再用以前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行,不问最终结果。”丢下包袱、清除杂念后,2018年,小杏被广州一所高校录取,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德语专业。
上大学,对小杏而言,是人生之路重新出发。练习瑜伽、写作、交友……笑容重新绽放,对她的治疗产生了积极作用。那时,小杏的病情已经相对平稳,在坚持口服药物并会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随着营养状态的改变,她的体重从患病时的仅有28公斤,稳步涨到45公斤。
“父母终将老去,
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疾病和人生!”
这些变化,进一步激发起她“不向病痛低头”的内驱力。“我们即使在缓解期,也有可能遭遇肠梗阻。比如我,一直受到结肠梗阻的困扰,肠子堵住了,吃的东西下不去,总是呕吐、肚子绞痛和无法排便排气,还有剧烈疼痛。”小杏说,那些年,由于害怕手术,她只愿意采取保守治疗,因而肠梗阻“一露头”,就得去急诊科“报到”,需要用胃管将胃里难以消化的食物抽出来。
“有时我因为肠梗阻而痛了一天一夜,只要第二天还能看到早晨的太阳,我就很欣慰,感觉生命力重新燃烧起来。”在一次次与IBD的“较量”中,小杏不再害怕和消极,她开始写下了自己的病情经历、能独立去医院就医、处理住院等流程,还会主动去了解更多与IBD相关的知识,也成为“爱在延长”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年轻IBD患者群的群主。
年轻IBD患者群共有两个,网友近千人。“我会在群里分享这八年的治疗经验和自我管理经验。比如心情差或过于激动、身体疲劳时,免疫力下降,病情就容易活动,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心情,加强生活自律。”小杏说,病友们都是年轻人,也会聊这个年龄段最关心的社交、恋爱、结婚生育、工作等话题。她看到一些年轻病友对父母十分依赖,去医院复诊时常当“甩手掌柜”,让父母忙前忙后张罗,便常常鼓励大家做好自己的治疗计划和生活管理,“克罗恩病会伴随我们一生,而父母终将老去,我们必须早些独立面对疾病和自己的人生”。
“唯有学会与疾病和解,
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炎症性肠病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新药的问世、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更新以及IBD全程管理理念的应用,让医患面对IBD的挑战时更为从容,而医保对IBD患者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也让病友们在做“人生选择题”时,可以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去年,小杏在病友姐姐的鼓励下,鼓起勇气找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BD诊疗团队、消化内科一区主任郅敏教授团队,决定趁着病情处于缓解期彻底解决肠梗阻的顽疾。
“去年我的肠子扩张到和胃差不多的大小了,肚子也明显涨大,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在郅敏主任的建议下,小杏转到医院结直肠外科,由柯嘉副主任医师主刀切除肠梗阻,又进行了造口手术,并在今年3月做完回纳手术。三场手术均是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如今的小杏正在顺利康复,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并计划着找一份新工作。
与疾病相伴8年,让这位24岁的年轻女孩的心智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疾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比同龄人更深的体悟,加速了心灵的成长,但我绝不感恩这段苦难的日子,苦难不应该被美化。得了克罗恩病,只有尽早选择与病痛和解,我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她说,愿与病友们共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见习记者:徐依励配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并授权发布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