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社会 经济 快讯 旅游 文化 时尚 娱乐 科技 石狮 快报

书院串起海南文脉:赵孟頫题“东坡书院”匾额

2017-09-11 15:32 来源:石狮日报

  书院串起海南千年文脉:赵孟頫题写“东坡书院”匾额  

  文\海南日报记者陈耿通讯员岑明道

  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三个教师节。自古以来,师者的标杆和模范作用,何其重要。

  公元1097年,琼州大地迎来了文学大家苏东坡,进一步加深了中原文化对海南岛的影响;3年后他离开海南,琼人为了纪念他,在今天的海口五公祠内,创建了“东坡书院”。

书院串起海南文脉:赵孟頫题“东坡书院”匾额

方志记载由赵孟頫题写的“东坡书院”匾额。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在我国古代的多种教育形式和学校组织中,“书院”有别于各级纯粹的官办学校,如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并既有官办,也有民办的形式。

  从本期起海南周刊开设“书院海南”专栏,梳理本土书院轶事,追溯先贤办学、求学之艰辛。

  ——编者

  如今的五公祠,已经成为海口市的一处文保单位和旅游景点。在浮粟泉和浻酌亭之间,隔着一道门,门额上有一玄武岩石匾,自右向左,斑驳间仍能辨别4个赵体楷书大字——“东坡书院”。

  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那位伟大而可爱的北宋诗人,其形象和性情,不但存留在典籍里,也深藏于岛民的记忆中,目睹实物,人们的思绪就更容易穿越千年。

书院串起海南文脉:赵孟頫题“东坡书院”匾额

书院串起海南文脉:赵孟頫题“东坡书院”匾额

海口五公祠“苏泉书院”残碑。岑明道 摄

  东坡书院——

  赵孟頫题写匾额

  “东坡书院在郡城北,以东坡安置昌化时尝寓此,有双泉遗迹。后北归,乡人思之,建书院、肖像祀之。

  元设山长,为生童肄业之地,置学田,赵孟頫书额。明天顺间,迁小西门外,旧址遂废。成化四年,知府蔡浩又迁于府治东;十二年,知县蒋琪重修复东坡祠。”清代道光年间,定安进士、探花张岳崧总纂的《琼州府志》较为简约地记述了东坡书院的诞生和演变历程。

  这是迄今为止,有记录可查的海南最早的古代书院,虽然具体的设立时间不得而知,但从官方的重视程度而言,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亲自题写匾额,本身就让书院加分不少。

  东坡书院在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迁往府城小西门,1468年又搬到琼州府之所的东边,但旧址却未曾被放弃。后来,有人又在书院旧址的金粟泉上,建起了“粟泉书院”,万历乙卯年(1615年),知府谢继科(那年他还与王弘诲一道重修府城鼓楼)复建讲堂和10间书舍,并归置学田供养生徒,可惜日久又废。

  然而,后人似乎难以忘却此地。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于霈、知县杨宗秉又添建讲堂、学舍,盘活书院,改名为“苏泉书院”,并在泉上建八角亭(一说“六角亭”),有雕栏,栏外凿池种植荷花,作为休息游玩之地。遥想当年,那里的读书环境一定很怡人。

  不久后“苏泉书院”又废,原因不明,于是,1755年、1774年和1793年,当地生员、乡绅和官员,又三度捐资重建。琼人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府张增又重修一番,名称改回“东坡书院”。

  同治九年(1870年),琼州太守冯端本又重加整顿旧址,在浮粟泉右侧重建“苏泉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次重修,两年后完工,可惜此时已是旧式学校的尾声。很快,那里被改为农业中学校,预科毕业,其产业拨入琼崖中学校(即原来的琼台书院)。1913年开办的琼山县立中学校,1915年建成,由于没有地方,向琼崖中学校租借苏泉书院之地。

  历经千百年,今天的东坡书院旧址之上,仅余浮粟泉和赵孟頫题写的匾额等旧物,念天地之悠悠,想流光之易逝,恰如白驹过隙,令人唏嘘不已。

  此外,苏东坡在儋州中和贬所,曾建载酒堂讲课授徒,后世不知何时建起书院,清代乾隆年间重建时改名为“东坡书院”。

书院串起海南文脉:赵孟頫题“东坡书院”匾额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琼台书院。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书院串起海南文脉:赵孟頫题“东坡书院”匾额

  文昌铺前溪北书院内部景致。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本文写作参考《琼台志》、多种《琼州府志》和各种县志】

  名人创建——

  奉献精神激励后人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苏东坡在府城北隅的寓所里教过学生,但他的“海上三年”,对海南文教事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澄迈人姜唐佐慕名前去求学,后来成为琼州的第一位举人;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昌化军属地、儋州高麻都的符确,大观三年(1109年)登科,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名人的影响,是海南教育的动力,也激励后来者效法。

  “奇甸书院在郡城西北隅,丘文庄公初仕时建,择师训诲乡子弟,就以家之近院北门市税供之。后乡人感东坡先生过化,中设主岁祀。今建景贤祠于内。”唐胄正德《琼台志》寥寥数语,就让丘濬这位先贤的乡土情怀跃然纸上。丘濬正统九年(1444年)考中广东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10年后的景泰五年又考中进士,参加殿试名列第四——“传胪”,被选为“庶吉士”,授以“编修”,进入仕途。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就有公益行为,而且能调动府城北门官市的税收来供应书院开支,足见他在当时的影响力。

  丘濬词句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成化九年(1473年),副使涂棐在琼州府治所右边的元代“海南道”遗址上创建“同文书院”,聘请教师教诲琼乡子弟;正德年间,户部主事唐胄弃官回乡闲居时,在府城东边一里多的攀丹村,建了一处读书场所,后来参议张简来看他,羡慕他“归养而学”,便题为“养优书院”;再后来,曾经的京都同事、副使王弘按察琼州时,也来探望唐胄,便以唐胄的号,更名为“西洲书院”。

  文昌举人、晚清书法家潘存(1818—1893)也是热心教育的读书人,晚年也计划重建丘濬创始的奇甸书院,以延续先贤的承传,可惜没有成功。潘存甚至争取到两广总督张之洞和雷琼道台朱采的支持,在家乡文昌铺前筹建“溪北书院”,遗憾的是尚未建成,他就因病离世。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篇:中国文化部官员:人文交流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关系新支柱

    下一篇:北京启动首期“老舍青少年文艺人才库千人计划”

    责任编辑:未知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