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点电影原创
贺岁档来了,国产电影也生龙活虎起来。
黑马、爆款、都预备着了!
在十点君心里,这一幕,必须有姓名。
这镜头,怎么似曾相识?
是那个从《唐人街探案》到《误杀》的肖央,他又回来了!
票房两天破亿,成绩亮眼。
和两年前一样,十点君看过点映后就忍不住向许多朋友推荐。
上映后又拉着朋友迫不及待去二刷。
和朋友一起刷完才发觉,还可以多刷!
看看其他人的评论,才发现这么想的不只我一个。
就如同解开一个悬念重重的谜题,每多发现一个细节,就被再次狠狠戳中一回。
后劲无穷,值得细品。每次看,对它的感触都再次加深。
这就向你们,郑重推荐它:
就问问,有多少人是被“原班人马”所吸引的?
还是陈思诚监制,肖央主演。
甚至,连影片男主的灵魂核心也没变:
还是那个为了救孩子的父亲,父爱亲情,从未改变。
在《误杀》的基础上,《误杀2》更大胆向前迈了一步,向自己追逐的那个突破点发力:
不仅是一个父亲的伤痛,人人皆可共情。
更是因为,孩子生病这件事,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你可能是那个父亲,也可能是那个孩子。
先说剧情。
节奏,从一开始就猛踩油门,原地起飞。
一场精心算计的劫持,将所有人的心都吊在嗓子眼上。
打火机被丢进垃圾桶,火苗腾起,安保的注意力转移了。
卡住电梯,铁链紧锁大门。
枪声响起,人群惊叫四散,医院大门紧闭,警察蜂拥而至。
主角林日朗的倒计时,正式开始。
他有紧迫到分秒的诉求:两小时前,一架飞机载着一颗心脏,落地新曼。
他的诉求,就是在一个小时内,把心脏找回来。
以及,还有另外一个要求。
他提出,要一名记者进入医院,解答那个所有观众最关心的问题。
林日朗先生,请问你为什么要劫持急诊中心?
他不仅要找回心脏,更要刨根究底。
为什么,林日朗从一个无名编剧,变成了抢劫医院的劫匪?
为什么,明明属于他儿子的心脏,会给了别人?
为什么,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最后会落得走投无路的结局?
不再以沉默的姿态,抵抗隐瞒,如《误杀1》里那只任人宰割的羊。
为爱犯险,他的末路一搏,让《误杀2》的情感浓度无比强烈。
那么,新的问题再次出现。
以爱为名,他能走多远?
他还能回到儿子的身边吗?
从一开始,他要面对的困境,就太过真实。
困境,是所有冲突诞生的源头。
譬如,天降横祸。
林日朗作为落魄编剧,写稿的钱,勉强够维持这个小家。
然而最不愿看到的那一天到来了,他最爱的儿子,在球赛的赛场上倒下了。
医生说:这是严重的心脏疾病,只能通过心脏移植手术来救命。
两座大山压了下来:手术费,和心脏源。
为了筹钱,他们和所有深爱孩子的父母一样,想尽所有办法。
卖房子、找援助、求捐款。在最后的一个小时里,林日朗甚至去借了高利贷。
但回到医院,钱有了,好不容易等来的心脏却没了。
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他只有拿出吃饭的本事,靠缜密的谋划,靠精湛的演技,让所有人相信。
为了孩子,原来父亲真的可以做到如此地步。
他成功了。
肖央的演技,让这个人物有了灵魂。
他称之为“寻找动物性的本能。”
林日朗首先要面对的,是警方的对峙、舆论压力。
和警方站在对立面,他可能遭遇正面突袭、暗中潜入、狙击、爆破。
他能怎么做?
“必须让所有人都害怕。”
他只有猜准警方的每一步,在每一次惊心动魄的博弈了占尽先机,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诉求。
复杂的任务,给予肖央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使林日朗比《误杀》李维杰更多面。
可以一面眼神空洞,面对冷意,笑里夹带疯狂。
连在街头打拼了几十年的老警察张正义都相信了:他真的会杀人。
其实第一个镜头早已露出端倪:
在走进医院前,他在小巷里抽烟。
手里的打火机,燃起,熄灭,燃起,熄灭。
这一点细节早已将他的心撕开:矛盾、犹豫不决、于心不忍。
另一面,在人质面前,他面对家人和旁观者时,沧桑沉重,心事重重。
从略弯的脊背,瘫坐的姿态,到声嘶力竭的嘶吼,无不显露一个父亲的柔情和绝望。
在整个劫持对峙的过程中,时而坚韧、时而悲凉、最后释然。
每一个姿态,都在对应着情绪的层次。
也暗示着,故事最终走向何方。
全新的故事,全新的人物,但在和前作的勾连上,《误杀2》走心了。
迄今还记得《误杀》那句经典台词:
“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
同样是迷影类细节,《误杀》李维杰是影迷,《误杀2》林日朗是编剧。
为了让警察相信,他特意写好了一个劫持人质大杀特杀的剧本。
但,在剧本最后,林日朗打下了意味深长的“Plan B?”
当警察闯入现场时,他又找好角度,用监控精心设计:
有枪声,有血迹,有躺在地上的人,连警察都相信:他真的杀了人。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次“蒙太奇式”枪杀,枪是假的,血是假的,死亡也可以伪造。
他利用的,正是影像的魔术。
两部都N刷过的十点君必须说,这样的呼应在片子里,实在太多了。
《误杀1》里,督察长的儿子,尸体就在警察局下面。
而在《误杀2》里,林日朗一直在找的心脏,其实就在医院上方。
有的真相深埋其下,有的真相,则悬于人心之上。
相比这种“藏”,有些细节,更加外露。
譬如,回头看看海报。
里面有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反复出现。
当我们将视线从主演的脸上挪开,发现了吗?
那些浅黄的,微弱的光点。
是什么?
我们不难在英文片名里找到答案:Fireflies In The Sun,萤火虫。
它一直在散发着光芒,但在更强的光下,萤火虫的那一点,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有可能被忽略,被抹去,被“误杀”。
和《误杀1》里的那只羊一样,它们都是是普普通通的“小”形象。
所以,林日朗的儿子,名字叫“小虫”。
从什么时候开始,微小的存在,从任人宰割,变成了向死而生?
林日朗不服,他在黑暗中前行,却想要光天化日,朗朗乾坤。
也是在黑暗笼罩下来的时刻,我们才能感受到从小人物身上散发的光辉。
再来看《误杀》系列一以贯之的片名,瞬间懂了:什么是误杀?
《误杀1》里,妻子阿玉为了维护女儿,失手打“死”了督察长的儿子。
一条人命被误杀,还只是表层。
更深一点,是外界、舆论对一个人的定义。
导演戴墨说:对一个人的定义,本身就是一种误杀。
林日朗是劫匪,也是父亲,绝非用“非黑即白”就可以简单定义。
但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站在医院外的围观群众,只能看到光,忽略了他背后的影子。
所以当他们以为林日朗抢劫医院,开枪杀人时。
他们愤怒,恐惧,甚至要把林日朗的孩子从病房里赶出去。
但当林日朗释放了孕妇时,他们又转变了看法,觉得林日朗是好人。
他们一次次地随风摇摆,一次次地“误杀”。
《误杀1》和《误杀2》都告诉我们:
当太阳高照时,真相可能会隐形,当大雨降下时,一切才无所遁形。
甚至连结局都相似:《误杀2》的记者李安琪,最后自己也成了采访对象。
在被问到怎么评价林日朗时,她和《误杀1》里的那位邻居一样,哑口无言。
这种细节和隐喻,在片中数不胜数,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会有新的发现。
不过,对林日朗来说,结局在海报中就已经注定。
你看,人来人往,他身处人群之中,逆向而行。
他不是看客,他是编剧,他是这场大戏的导演,试图将所有人带往他设想过的完美结局。
没有人死亡,没有人受伤,公平得以彰显。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
这一场大戏,林日朗自己,相信吗?
儿子小虫也曾经问父亲林日朗:“为什么萤火虫在灯下面就不亮了。”
林日朗也说:“在黑暗的地方才能看得见。”
这也是萤火虫的勇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他必须拥有信念的力量,才能勇敢地走向黑暗,让儿子看见,让所有人都看见。
这正是《误杀2》留给我们的光。
当我们被那些更强大的所笼罩时。
不要忘了维护那些弱小却坚毅的力量。
毕竟,它们,都可能是某一刻的我们。
当那个时刻到来时,可能我们都会,为爱的人,再奋不顾身一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