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吐槽电影院
(ID:tcdy007)
12月的猎猎寒风里,我被一把火燃得胸口滚烫。
不愧是央视出手。
它让我相信,不管过去多久,抗美援朝精神依然持续撼动我们的心——
《跨过鸭绿江》
今天要说的,并非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而是同名电影。
剧版不仅收视率创下央视纪录,还拿下豆瓣8.5分的过硬口碑,摘得白玉兰评委会大奖。
妥妥的爆款剧王。
电影《跨过鸭绿江》与电视剧同期拍摄,又特地花了10个月进行特效制作。
质感进一步飞升。
电影前天上映后,满目皆是四星、五星好评——
有称赞电影的意义和价值的:
有来补课五大战役和历史细节的:
更多的,是被感动到泪流满面:
自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以来,我们在电影院看到了不少相关题材作品。
但对那段历史我们真的已经足够了解吗?看完电影《跨过鸭绿江》,院长深深意识到:
我们对革命先辈的付出,依旧认识得太少,也太浅。
一场必打的硬仗
作为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重视全写在一个个数字里——
400多个场景,4万多群演,500多人美术置景团队,8万余发子弹......
如此惊人的投入,就为了成就4个字:全景、史诗。
第一次,有电影把抗美援朝战争讲得这么全,掰得这么细。
它像一个巨大的沙盘,持续两年九个月、共计五次战役、兵分东西两线的战事全景,一览无余。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飞虎山、三所里、长津湖、铁原、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还可以看到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灵活多变的战斗场面。
人民志愿军如何在饥寒交迫的条件下,以落后的装备击败敌人的飞机坦克?
每场战斗的策略、每位战士的意志,为我们解开了疑惑。
也让这段历史,在我们眼前连贯起来、鲜活起来。
所有这些,要揉进两个半小时内,难度可想而知。
但拍摄一部全景式抗美援朝战争电影,跟这场战争本身一样,是一场必打的硬仗。
19万余名战士在开满金达莱花的土地上永眠,他们的生命为谁而奉献?
用心拍这样一部电影,就是为了让吾辈铭记——这仗为何要打?
抗美援朝的决定,不是那么轻易就能下的。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入朝作战,岂不是耽误了发展和建设的好时机?
毛主席站在更高的战略眼光来分析利弊: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新中国背后,是美国的三把尖刀——
“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
此时不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日后就会处处被牵制、时时被扼喉。
像毛主席开玩笑的那样,枕边时常传来山姆大叔的呼噜声,我们还能睡得着吗?
决定打,就要打到底,就要打出国威和军威。
电影《跨过鸭绿江》,从国家层面到个体层面,深刻彰显了这场立国之战的必要和决心。
浴血而生的英雄
这一仗打得有多苦?先来看两个画面——
飞虎山上,一位战士把冷硬的石头含在嘴里。
有人问他:石头能吃吗?
他解释:石头可以让嘴里产生唾液,这样就没那么饿了。
下碣隅里的1071高地白雪皑皑,美军将领信誓旦旦地说:
这个地方不可能有伏击。
朝着远处放了三枪后满意离开,却未发现,一注殷红的鲜血从白雪中渗了出来......
对于人民志愿军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的。
饿到断粮断水只能啃石子,冷到零下四十度只能穿薄棉衣。
这种情况下,战士们依然死守飞虎山5天5夜,依然在冰雪之下伏击3天3夜。
一边是无法延误的战机,一边是严重缺乏补给的战士。
这样打下去,代价太大。
左右为难的彭德怀向中央发回一封电报,只有六个字:
饥无食,寒无衣。
毛主席太了解这位老战友,看到这6个字后,瞬间明白前线的处境:
“从井冈山以来,老彭从没叫过苦。”
但正是在这样艰辛苦厄的环境下,却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传奇。
刚刚结束德川之战的38军113师临危受命,追击南逃敌军。
为了不让敌军逃跑,这支疲惫之师居然创造了一夜奔袭145华里的速度奇迹。
随后松骨峰一战,三连官兵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更是顽强地阻南撤之敌十几个小时。
还有决定生死存亡的铁原阻击战。
对方观察到我军的后勤劣势,强势反攻,突袭大后方。
为了守住这条运送装备补给的生命线,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一定要撑住15天!
不被看好的儒将傅崇碧,带领63军,以3万兵力抵抗9万美军的狂轰滥炸。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死守住了铁原。
猛烈的炮火中,战士们的军装被烧烂,三天没有吃饭。
见到总司令的时候,傅崇碧为军容不整而自责。
彭德怀动情地说:
这是我见过最整齐的军容,最盛大的军威。
镜头打到衣衫褴褛、断肢残躯的战士身上,让人心头被重重一击,眼睛也跟着酸涩起来。
不得不提的,当属震撼人心的“冰雕连”。
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二天,20军的三个连奉命阻击美军陆战1师南逃。
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下,他们坚守阵地,没有一丝一毫胆怯退却。
最终被发现时,他们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在冰天雪地里,灼烧着所有人的眼和心。
一名战士的身上,留着一首撼动人心的绝笔诗——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美军看完,朝自己的敌人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在一场场战斗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这样的一级和特级战斗英雄。
他们用瘦弱的躯体去堵住敌人的枪口、为了不暴露位置烈火烧身也坚持一动不动、战至最后一个人仍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
这样的意志是为了什么?
战争从来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
唯有如此,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才能赢得发展建设的时间,吃够苦、受够难的中国人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有血有肉的情感
虽然全片几乎都是战争大场面,但是并没有忽略具体的人和情感。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是本片第一主角。
以往作品里,这位开国元帅往往都是不苟言笑的。
这一次,丁勇岱则把彭老总演出了有血有肉的层次感。
性格上,脾气火爆。
第一次战役,38军听信错误战报,放跑了美军。
彭德怀对着38军军长梁兴初破口大骂,气得要杀他谢罪、撤他们番号。
梁兴初脸上挂不住,认错不是,请辞不是,委屈得硬汉落泪。
这场火力十足的骂人戏,足以窥见战争局势的紧张。
打仗时,又知人善用。
第二次战役,彭德怀不计前嫌,继续重用38军,结果创造了首次整建制缴获美军机械化装备的热血胜利。
事后的嘉奖令上,彭德怀挥笔写下“38军万岁”。
从此,“万岁军”名声大震、军威远扬。
输了骂到你怀疑人生,赢了怎么嘉奖都不为过,这是彭老总的大智慧,也是他的真性情。
更是有情有义的一军统帅。
50军守卫汉江一个多月,弹尽粮绝,人都快打光了,但是军长曾泽生绝不叫苦。
彭德怀问他:从来不提要求,难道你不困难吗?
曾泽生说:提了又有什么用呢?粮草、弹药、人员,您也没有。提了,您就要拆了东墙补西墙。
彭德怀心如刀绞,问他还能顶几天。
曾泽生说:顶到奉命撤退的那一天。
为何一定要咬牙硬撑呢?
在彭德怀一再逼问下,曾泽生说出了长久以来的心结:
50军是起义部队(原国军第60军投诚改编而来),不拼命怕兄弟部队看不起。
彭德怀听了,心酸又气急:
“你不要觉得你们是起义部队改编过来的就低人一头,在革命的阵营里人人平等,要不然我能把全军安危交到你们手上?……我彭德怀也是从旧军队走出来的,我这个司令员可从来没有把你们当后娘养的。”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曾泽生的顾虑。
但当面对毛主席时,彭德怀也成了那个满腹心结的人。
美军突如其来的轰炸,造成主席长子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向中央军委汇报这件事,彭德怀不知如何开口,写好的电报撕了一封又一封。
返回北京汇报工作,这件事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胸口。
毛主席早看出来他的歉疚,主动开口说道:
作为父亲,我思念他、为他流泪;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我为他骄傲、自豪!
还宽慰彭德怀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虽如此说,脸上的热泪还是掩饰不了一位父亲的丧子之痛。
从曾泽生到彭德怀再到毛主席,这种上下一心、互相体谅的同志情,让人看了总是忍不住破防。
把个人得失放到最后,把战争大局和人民利益放至最前,电影中处处可见这样浓烈的军人情怀和家国大义。
和平年代,我们仍旧需要英雄。
从人民志愿军身上,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当下,也认识到中国人的韧劲有多强。
电影《跨过鸭绿江》,燃起了今年寒冬里最暖最亮的那把火。
是我们需要它,来获取内在的温度和力量。
点“在看”,留下一个喜欢
上一篇:年度新晋高人气女星盘点:张小斐跻身54亿票房女王,刘浩存成黑马
下一篇:4天3亿,它还是逃不过烂片定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