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意思。
未上映前,扒叔将它视为年末最佳期待。
上映首日,期待化为了对它的惋惜遗憾。
同期。
国漫《雄狮少年》8.3分“咸鱼翻身”口碑逆袭。
怎么到它就不行了呢?
相信,你已猜到是谁了——
《误杀2》
上映三天,票房3.56亿(截至目前)。
但与高票房相匹配的,是口碑的全面崩盘。
豆瓣6.0,满屏刷爆了两个字:
失望。
还记得去年的《误杀》,以豆瓣7.5的评分打破了翻拍即烂片的定律。
评论区好于印度原版的圣誉,不在少数。
全网都在夸它牛X。
但这次怎么了?
同样是原班人马,同样是改编翻拍,同样故事发生海外。
7.5到6.0的落差,《误杀2》输在哪?
或许——
误杀的不只是电影,还有观众。
Ps:以下内容有轻微剧透,介意的朋友可等观影后查看。
必须承认,《误杀2》的开局,是很抓眼的。
一开场的画面冲击力,悬疑氛围直接拉满。
天阴的可怕,一场暴雨来临前的预警。
林日朗(肖央 饰)打着了打火机丢进了医院门口的垃圾桶,点燃了里面的碎纸,火苗也燃起越来越大。
医院的保安紧忙拿着灭火器去灭火,现场嘈杂一片。
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
林日朗压低帽檐趁机进了医院大厅。
轻车熟路的锁上每一个紧急出口,电梯门前也立起了维修暂停使用的警示牌。
他早有预谋,此刻就是最佳时机。
砰!
一声枪响,医院顿时乱成一团,四处逃亡。
林日朗是为目标而来,他意不在医护病患,而是上前直接掐住了医院院长的脖子。
你还认识我吗?
至此,画面仅过去不到五分钟。
但已经为整部电影,埋下了几条疑点。
第一,林日朗为何冒着必死的危险去抢劫医院?
不抢银行抢医院,原因不是为钱,他的儿子在医院急诊室。
第二,林日朗和院长之间藏着怎样的秘密?
他儿子的生命遭到院长的阻拦,而院长的背后又藏着更多的阶级黑暗。
第三,林日朗抢劫绑架“医院”,最终目的是什么?
闹到惊天动地,无疑他的目标是向警察谈条件,向民众亮真相。
我劝你珍惜一点时间
否则五十八分钟过后
你会看见第一具尸体
观众刚回过神来,镜头已切至两方阵容。
一面是医院大厅内被绑架的人质。
和林日朗有仇的医院院长,负责治疗他儿子的心脏科医生,被牵扯进来的护士保安,还有各种病患:怀孕女子和她的丈夫,疑似家暴的年轻小情侣,偷着藏刀进来的医闹患者家属……
在密闭空间内,一场道德与人性的修罗场正在开启。
一面是警察在外喊他投降。
十几辆警车赶到,警察围好隔离群众,特警部队随时准备突击,狙击手已就位,警察拿着对讲机大声喊着里面的林日朗不要伤害人质,快快投降。
但成群的记者都在现场等着抢新闻,想扒出事件背后的第一真相。
故事已成局。
留下的是谁被“误杀”,亦或是“误杀”了谁。
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但接下来的剧情,却将故事走进了“吐槽”烂片的死胡同。
对《误杀2》的观感,有着难以忽视的槽点。
时长118分钟的电影,几乎每隔十分钟就能找出一个槽点。
第一,“误杀”欺骗
片名《误杀2》,其实和《误杀1》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都发生在泰国,但翻拍的电影已经完全不是网传的《较量2》(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翻拍自《较量》),而是翻拍2002年的美国电影《迫在眉梢》。
《误杀2》是一个完全脱离于前作的全新故事,但还用着《误杀》的名字,无疑在以老IP欺骗观众。
要知道,不少人(包括扒叔)对《误杀2》的期待也是源于《误杀1》。
第二,剧情漏洞
扒叔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剧情,方便大家理解这片中BUG究竟有多离谱。
故事其实很老套——
讲述的是一个贫穷而幸福的一家三口,儿子不幸患上心脏病急需移植治疗,但在终于攒够钱做手术时心脏却被偷走了,而偷走的人正是国家的高官,无奈之下,父亲选择绑架医院来威胁警察找回心脏,并将真相公之于众。
很熟悉的反转剧情,核心无非是腐败和父爱。
但电影拍的却是漏洞满满。
BUG1:男主与人质间的心有灵犀
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得知男主进医院早有预谋,这可以从他锁门关电梯等行为佐证,而他绑架起到威胁作用,表现效果最好的就是医院的关键人物院长。
他也深知此事,但他并不能肯定院长就在大厅,画面中院长也是和其他人交谈准备上电梯,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主的计划中仅封锁大厅的逃生路线,怎么就能确定院长在一楼,而不是在楼上的某层?
再到他持枪挟持院长,其中有足够的时间可供他人逃亡,镜头也明显表现出其他医护病患都蜂拥着跑出了医院,那剩下的几个人明明有机会逃跑为什么没跑,男主挟持院长根本抽不开身,那医院的大门又是被谁锁上的?
BUG2:男主到底想不想救儿子
男主的儿子手术需要200万,他借遍了身边的朋友,妻子还得到了学校的募捐,这都是感动情节无可厚非,但男主在筹钱过程中,却选择了去找从未见过只是给对方写过台本的记者借钱,这又是不合理之处,一个几乎完全不认识你的人凭什么要借钱给你?
再说男主缺钱到打五份工,明知道心脏手术就是这几天,他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却是直到医生给了最后一小时限期才想起来去借高利贷,也就是这时间内心脏发生了变故,那早为什么不这样做?
BUG3:现场观众集体双标
记者进入医院大厅实时新闻报道,得知男主绑架医院的原因是救儿子,看到新闻的观众都为此而感动,现场观众更是哭的稀里哗啦,觉得他不是绑匪是个好人。
但同等情况下,男主妻子儿子在医院里却差点被赶出去,都看着同样的新闻报道,医院的患者本更应该感同身受,怎么这时候就都没人情味了。
再者男主善良的本性使他放出了两个人质,怀孕女人和丈夫,当时现场观众高喊支持男主,但在后来警方误杀男主时,全场又开始欢呼死得好,同一拨观众也能如此双标?
BUG4:是个心脏就能移植?
片中的男主为了儿子能成功活下去,有了个planB计划,就是将自己的心脏换给了儿子,但有豆瓣网友三连吐槽:成人的心脏根本不适配小孩子啊。
当然,还有在泰国每个人都在说着不同口音的中文,卫生局处长的电脑事关重要隐私却连密码都没有,利益为先的记者忽然就感动到工作丢了无所谓,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查真相……
数不尽的BUG,扒叔欢迎大家评论区来补充。
第三,接连反转
作为一部犯罪电影,剧情有三分之二的部分都在塑造悬疑感。
扒叔看整个片子的观感就是,每当感觉到这是最后一个反转时,紧接着就会再有下一个出现,但观众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每一个反转都如预想的那样,几乎无需太过思考的百发百中。
而一层又一层情绪叠加的刺激,观众也会产生疲倦感,甚至不少人在看过之后只能记得碎片的剧情,完全想不起来片中设计的反转。
第四,强行煽情
反转不够,煽情来凑,扒叔在看片的时候也几次破防。
每到剧情高潮时,高光台词出场音乐烘托响起。
“谁敢动我的儿子,我就跟谁拼命”、我们可以忍受卑微地活着,但他们不能把我们当虫子一样随意踩死”、“我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
情绪一到位,观众也不自觉的情感共鸣,眼泪爆发。
但这就像是在看《前任三》一样。
他们一哭观众就跟着哭,但绝不代表这是一部好电影。
众所周知,《误杀1》改编的是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其中改编最成功的部分,莫过于本土化。
地点选在华侨华人占全国14%人口的泰国,给李维杰一家在泰国打拼有了真实合理性,而泰国接壤缅甸、老挝、柬埔寨的复杂混乱也给了犯罪行为最现实的基础。
电影还巧妙的引用一只羊来展开“误杀”背后的隐喻,由浅入深去阐述法制的腐败和阶层的困境。
但同样的套路,在《误杀2》中却成了最大的败笔。
第二部改编自美国电影《迫在眉睫》,原作讲述的是没有全民医保时代在美国发生的一出悲剧。借由父亲为救儿子的情感共鸣,表现底层人民与整个国家的医疗体制的反抗。
这与当时美国的现实困境相符,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这恰恰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关键。
而本土化的《误杀2》,全然没有原作的困境,于是作出了全新的改编。
因为审核困扰,将地点设在了泰国,因为今日中国医疗政策的完善,将原作医疗保险引发的困境,改成了儿子要移植的心脏被市长“偷”走了。
这不禁让扒叔想起了《杀破狼》,同样是偷心脏的市长,真的不得不产生怀疑,是不是泰国市长都缺心脏。
明显看出,《误杀2》复刻第一部的急功近利。
或许在这其中更能看出国产商业片的典型问题:
一是购买版权,谁也想不到“误杀”宇宙是翻拍IP。
不得不承认,《误杀1》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误杀2》。
放弃原创性的作品,改编用已经过市场检验的故事企图再次取悦观众。
二是套用前作,前作成功经验也作为后者创作来源。
整部电影的核心,都与《误杀1》极其相似,都是围绕着孩子,延伸至父爱的伟大和政治的腐败。
甚至片中的台词,主角人设都极其相似。
从“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到“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
从李维杰影迷的身份,进阶到林日朗编剧辅助剧情。
由此可见,《误杀2》还是走入了国产翻拍的老路,舍去故事的核心,复刻了一部缺失“心脏”的电影。
“误杀”的不是别的,还有观众的两小时。
上一篇:又一次,被他们燃哭了
责任编辑: